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舊址
  西南聯(lián)合大學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聯(lián)合組建而成的。三校一開始是遷至湖南合組為長沙臨時大學,并于1937年11月17日開始上課。這個日子后來被定為聯(lián)大校慶。隨著日寇的進逼,長沙危急,三校又遷往云南昆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舊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門街。舊址內有聞一多篆書“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紀念碑”。馮友蘭撰碑文,詳載日本帝國主義自清光緒年甲午(1894年)以來,特別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大舉入侵,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迫于形勢南遷至昆明,聯(lián)合組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設理、工、文、法、商、師范等學院。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5月4日學校回遷。在校園東北角矗立的“國立西…[詳細]
松山大戰(zhàn)遺址
  松山戰(zhàn)役遺址松山戰(zhàn)役遺址位于龍陵縣臘勐鄉(xiāng)大松山,屬橫斷山系高黎貢山山脈,由大小二十余個峰巒構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怒江東岸的高山峭壁與西岸的松山對峙,形成驚濤拍岸、飛峰插云的怒江天塹。著名的滇緬公路經(jīng)惠通橋越過怒江后,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二戰(zhàn)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戰(zhàn)役——松山戰(zhàn)役就在這里進行,F(xiàn)在的松山戰(zhàn)役遺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xiāng)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zhàn)壕、彈坑等…[詳細]
抗戰(zhàn)勝利紀念堂(勝利堂)
  昆明人民抗戰(zhàn)勝利堂位于昆明市五華區(qū)護國街道辦事處景星社區(qū)云瑞西路49號。勝利堂建在原云貴總督府的舊址上,1944年動工興建,最初名為“志公堂”,隨后改為“中山紀念堂”,1946年落成時改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堂”,并由盧漢撰寫了“抗戰(zhàn)勝利堂碑記”。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決定改“抗戰(zhàn)勝利堂”為“人民勝利堂”。200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人民勝利堂”更名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堂”。勝利堂1945年籌建之際,正值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日子。當時云南作為抗日戰(zhàn)爭的大后方,在全面抗戰(zhàn)的八年中,修筑了滇緬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開辟了駝峰航線。抗戰(zhàn)中大批工廠企業(yè)遷入云南,落戶昆明,生產(chǎn)出飛機等軍需、民用產(chǎn)品,有力地支援…[詳細]
民族團結誓詞碑
  民族團結誓詞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城西北側的普洱民族團結園內,碑長142厘米,寬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團結誓詞碑保護范圍占地面積443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83平方米,綠化面積1890平方米。民族團結園內有碑亭、浮雕、陳列館、牌坊式古典大門。 民族團結誓詞碑是在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下誕生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普洱地區(qū)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各民族社會形態(tài)差異極大,發(fā)展不平衡,民族關系十分復雜和特殊。1950年,當?shù)?4名民族頭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參加了國慶周年觀禮,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國慶觀禮活動激發(fā)了各族代表愛國、…[詳細]
西安易俗社劇場
  在古都西安,能代表秦腔藝術最高水準的就要算西安易俗社了。西安易俗社原叫“陜西易俗社”,創(chuàng)辦于1912年,是世界藝壇三大古老的劇院社之一。位于西安市關岳廟街(今西一路)坐南向北。此地原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張志行(蒲城縣人)之子張少云愛好二簧,購地建筑室內劇場,以演二簧為主。民國五年(1916),軍閥陸建章督陜時整修,裝置了西安最早的轉臺,作為京劇演出場所。民國六年賣給易俗社,該社又對原舞臺進行改造修葺。由當時陜西督軍陳樹藩書題“易俗社”牌名!耙舜簣@”始更名為“易俗社劇場”,成為陜西最早的現(xiàn)代化劇場之一! 鲇汕皬d、觀眾廳(含樓座)、舞臺、演員化妝室組成,磚木結構。設座席九百零四位。該…[詳細]
渭華起義紀念館
  渭華起義紀念館位于陜西省華縣高塘鎮(zhèn)南渭華起義革命舊址內,1988年5月1日成并對外開放。先后隸屬華縣教育局、華縣文化局、華縣文物旅游局。館址所在地渭華起義司令部,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初為廟宇,后辦為高塘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學堂,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改為高塘小學,成為當時高塘地區(qū)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和培養(yǎng)鍛煉、教育黨的革命干部的熔爐,是當時中共華縣縣委辦公所在地,渭華起義中,軍委、司令部、陜東特委等方面的負責人曾在這里聚會、運籌帷幄,指揮革命斗爭。1957年5月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84年開始,渭華起義革命舊址開始實施全面修復工…[詳細]
吳旗革命舊址
  吳起鎮(zhèn)革命舊址位于吳起縣吳旗鎮(zhèn)城內硯洼山南麓。1935年10月19日,0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經(jīng)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吳旗(當時稱吳起)鎮(zhèn),進入西北蘇區(qū),從而勝利地結束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吳旗鎮(zhèn)革命舊址包括毛澤東舊居、張聞天舊居等,分為南北兩院,南院為毛澤東舊居。兩院之間,有石砌過洞相連。為紀念吳旗鎮(zhèn)“切尾巴”戰(zhàn)斗的勝利,平臺山改稱勝利山。山之東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塔。建國后,人民政府對舊址進行了大規(guī)模維修。地址:吳起縣吳旗鎮(zhèn)城內硯洼山南麓…[詳細]
保安革命舊址
  保安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市志丹縣城紅都街中段。保安原為陜西省西北部的一個縣。1936年4月,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劉志丹奉命率紅28軍渡過黃河東征,在山西省中陽縣三交鎮(zhèn)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為了紀念劉志丹,1936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以志永久紀念。1936年7月3日,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離開子長縣城瓦窯堡進駐志丹縣城,7月9日《紅色中華》報第286期向世界宣布了這一消息。在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奠都志丹的7個多月時間里,先后召開了21次政治局會議;指揮了紅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師;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開啟國共兩黨停止內戰(zhàn)、團結抗日的新局面;召開了中國文藝協(xié)會成立…[詳細]
蘭州黃河鐵橋(中山橋)
  蘭州黃河鐵橋俗稱“中山鐵橋”、“中山橋”,位于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黃河鐵橋不僅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鐵橋的前身是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鎮(zhèn)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詳細]
瑞安堡
  瑞安堡位于民勤縣城西南3.5公里處的三雷鎮(zhèn)三陶村,修建于1938年,建筑類型屬于近現(xiàn)代代表性建筑,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堡寨式民居,是西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文化大院。1987年主體建筑維修。1993年3月29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國家投資680萬元對瑞安堡主體建筑進行了重修,構筑物維修。瑞安堡系民國時期民勤縣地方保安團團長王慶云(字瑞庭)的莊院,取其“瑞”“安”二字為堡名。瑞安堡坐東北朝西南,占地5085平方米。城墻高12米,底寬6米,上筑文樓、門樓、武樓、望月廳、西瞭望臺、逍遙…[詳細]
渭源灞陵橋
  “灞陵騰越跨云天,岸柳朦朧鎖雨煙。一瀉隨心古孟浪,清波渭水涌鐵璇!边@是甘肅“臨洮詩詞》主編汪弘祺先生對家鄉(xiāng)名橋的由衷贊美。真的,隴上廊格渭源縣灞陵橋早在本世紀初就已飲譽華夏文化、建筑界、而今,她以更加婀娜本美的靚雨容姿引了中外游人竟聚焦,成為大西北上鏡率最高的華夏廊橋命品。廊橋命品村肅渭源縣灞陵橋,坐落于渭水源頭第一城謂源縣城南南河灘。該格距省城蘭州僅170多km,近百年來,如飛虹似蛟龍的灞陵橋,因其足可與兆宋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虹橋相媲美,而電視報刊而成為渭源和隴中泥游標志。號稱“渭水長虹”“渭水第一橋”的灞陵橋,距黃河第一支流渭河發(fā)源地鳥鼠山(鳥鼠同穴)品字泉有10公里左右,…[詳細]
俄界會議遺址
  俄界會議遺址位于迭部縣達拉鄉(xiāng)政府駐地西3公里的高吉村(舊時譯為俄界,意為“八個山頭”),西北距縣城68公里。該村座北朝南,四周群山環(huán)繞,松林茂密,是一個地勢平坦、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藏族山寨。俄界會議,以其會址所在村而得名。會址為一座典型的藏族山寨土圍墻木樓建筑,總面積238平方米,建筑面積102平方米,高6米。其中紅軍司令部住室面積69平方米,毛澤東居室面積15平方米。現(xiàn)設有展覽室15平方米。1935年9月11日傍晚5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隨同中央軍委縱隊和紅一、三軍團順利走出草地后,相繼抵達俄界,當晚向左路軍發(fā)出了《中央為貫徹戰(zhàn)略方針再致張國燾令其即行北上電》。9月12日,黨中央政治局在俄界…[詳細]
新寨嘉那嘛呢石經(jīng)城
  嘉那嘛呢石經(jīng)城,俗稱嘉那嘛呢。位于離玉樹州府所在地結古鎮(zhèn)3公里的新寨村,海拔3600多米。嘉那嘛呢石經(jīng)城于公元1700多年前,由藏傳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秋帕永(又名嘉那-)創(chuàng)建。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嘉那-是康巴人,他曾修行在峨眉山和五臺山,后周游并朝拜藏區(qū)各圣地。200多年前來到新寨村時,發(fā)現(xiàn)了自然顯現(xiàn)六字真經(jīng)的一塊嘛呢石,遂以此為緣住在該村,同僧俗群眾一起刻鑿嘛呢石度過了一生。解放初期,嘛呢石堆形成了東西長450米、南北寬100米、高3米的規(guī)模宏大的嘛呢石經(jīng)城,并建有佛堂及佛塔、大經(jīng)輪堂等建筑。占地面積25畝,嘛呢及-石有25億塊左右。嘛呢在佛經(jīng)中解釋為觀音菩薩六字真經(jīng),六字代表解度六道眾生、破除…[詳細]
將臺堡革命舊址
  將臺堡位于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城南30公里處,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小鎮(zhèn),將臺堡據(jù)民間傳說因穆桂英點將筑臺而得名。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36年10月22日紅軍長征三大主力在將臺堡勝利會師,于1996年10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而修建的。經(jīng)2006年改擴建而成,紀念碑座落在將臺堡外東側,座西朝東,由基座、碑身、碑頂三部分組成,碑高26.36米。碑的正面鐫刻著江澤民同志題寫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1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背面是中共西吉縣委、政府撰寫的碑文。碑的頂部雕有三尊紅軍頭像,象征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碑身下部浮雕8組代表中國革命勝利的圖案。碑背有土堡,東西長70米…[詳細]
坎兒井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shù)近千條,全長約5000公里?矁壕慕Y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jié)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創(chuàng)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nóng)田。坎兒并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fā),因而流量穩(wěn)定,保證了自流灌溉?矁壕缭凇妒酚洝分斜阌杏涊d,時稱“井渠”。吐魯番現(xiàn)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xù)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xiāng)坎兒井,可供參觀游覽。 坎兒井的名稱,新疆維吾爾語稱…[詳細]
塔城紅樓
  紅樓作為塔城市較悠久、也是僅剩的較為完整的俄式建筑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目前,它是塔城報社的辦公用地,是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紅樓是在清朝宣統(tǒng)二年,即1910年由原籍俄國的塔塔爾族商人熱瑪贊·坎尼雪夫所建。它占地885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共有大小房屋16間,天棚地板,鐵皮房頂,門框窗欞,均砌有精美圖案。臨街的墻全部呈淺紅色,故而人們稱之為“紅樓”。紅樓建成交付使用后,熱瑪贊·坎尼雪夫在這里經(jīng)營大宗土特產(chǎn)和進出口貿易,成為當時塔城進出口貿易的中心,連迪化(烏魯木齊)的許多商號也慕名前來在此開設代辦機構。1933年,盛世才以莫須有的罪名將熱瑪贊·坎尼雪夫逮捕,紅樓被沒收,并被改作醫(yī)院;三區(qū)革命…[詳細]
三區(qū)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動中心舊址
  三區(qū)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動中心舊址位于新疆伊犁州伊寧市人民公園內。始建于1948年,1949年夏竣工。三區(qū)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動中心舊址為一座典型的歐式建筑群,坐西向東。整個建筑群自東向西依次由檢閱觀禮臺、露天劇場和舞臺三部分組成,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3.3米,建筑面積533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建筑。檢閱觀禮臺為一座二層歐式小樓,面積為100平方米,觀禮臺前為占地100平方米平臺,經(jīng)過平臺進入檢閱觀禮臺一樓。一樓由前后兩進廳和南北各一間房組成,前廳正中為大門,大門向前為樓梯,通過樓梯可上二樓,二樓布局與一樓相同。是當時三區(qū)革命政府領導人檢閱軍隊、觀看群眾--和文化體育活動的場所。2013年5月…[詳細]
聚館古貢棗園
  黃驊是“中國冬棗之鄉(xiāng)”,黃驊冬棗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是國內第一個獲得“原產(chǎn)地域保護”的果品,被譽為“全國260余個鮮食棗品之冠”、“棗中極品”和“百果之王”。黃驊聚館古貢棗園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惟一一個植物類“國!,是我省首批旅游示范點,園內樹齡超過600年的198棵,而最古老的一棵“嫡祖樹”已有740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冬棗的“活化石”。如今黃驊市冬棗基地已發(fā)展到30萬畝,由此衍生出產(chǎn)值數(shù)億元的特色富民產(chǎn)業(y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