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 1956年10月18日、第二批 1957年8月30日) 1982年3月25日合并調(diào)整為128處
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石刻
  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石刻南朝(523年)南京堯化門太平村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東北郊十月鄉(xiāng)十月村(原太平村)。  梁吳平忠侯蕭景(477—523),字子昭,系梁文帝蕭順之從父弟。天監(jiān)元年(502)封吳平縣侯,十七年(518)以安右將軍監(jiān)揚州,十九年為安西將軍、郢州刺史。普通四年(523)卒于任,詔贈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忠”! ∈捑澳鼓舷,墓前現(xiàn)存石辟邪1,石柱1! ∈傩霸卸鞅傩皟H剩殘體,原埋塘旁路埂下土中(塘已填為平地),1956年曾掘出,已風(fēng)化…[詳細]
梁鄱陽忠烈王蕭恢墓石刻
  鄱陽忠烈王蕭恢墓,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西,位于蕭憺?zāi)箹|60米。蕭恢字弘達,梁文帝蕭順之第九子。天監(jiān)元年(502),封鄱陽王,普通五年(524),進號驃騎,七年死于荊州任上,時年51歲,贈侍中、司徒,謚曰“忠烈”。蕭恢墓前現(xiàn)存石辟邪二,東西相向,相距20米。1955年整修。東辟邪長3.2米,寬1.75米,高2.81米。從頭部至尾部裂為二,裂縫O.14米,在整修時用水泥接補破裂處,并加以鐵箍保護,于腹下置橫檔支撐。西辟邪長3.45米,寬1.2米,高2.87米,頭部殘缺,因長期風(fēng)化,軀體裂紋斑駁,原來腹以下部分埋土中,修整時已從土中清出。兩辟邪無角,雙翼,頸粗短,張口垂舌,額須披拂,背及胸均雕有凹溝,…[詳細]
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石刻
  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在南京東北郊仙鶴門外張庫村。蕭宏,字宣達,梁文帝蕭順之第六子。天監(jiān)元年(502),封臨川郡王。普通七年(526)死,時年54歲,謚曰“靖惠”。蕭宏墓前現(xiàn)存石辟邪二、石柱二、石碑一、龜趺二。東辟邪原倒埋溝中,底座破缺,臀部殘。1956年修復(fù)扶正。西辟邪殘毀太甚,倒埋土中。修復(fù)后的東辟邪長3.2米,前寬1.48米,后寬l.38米,高3.15米(連座)。石辟邪張口垂舌,昂首挺胸,翼刻鱗紋,勢欲飛躍,充滿活力。在南朝陵墓石獸中,蕭宏墓石辟邪造型簡煉,別具神姿。西石柱立在田埂間,高4.96米,柱圓3.2米?潭说拦侠饧y,額北向,題“梁故假黃鉞侍中大將軍揚州牧臨川靖惠王之神道”。字…[詳細]
梁南康簡王蕭績墓石刻
  在被譽為南京的后花園的江蘇省句容市,城西北石獅溝村旁的開闊地上,雄踞一對龐大的石獸,人們習(xí)慣稱它為石獅,不遠處有一對石柱,這就是南朝梁代蕭績墓石刻。它是我國現(xiàn)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最為宏偉的一處! ∈捒兪悄铣何涞凼捬艿谒淖樱毂O(jiān)八年(509年)封為南康郡王,卒于大通元年(527年),年僅27歲,謚號“簡”,也稱南康簡王,按制其墓前設(shè)置辟邪。這對辟邪,頭上無角,一雌一雄,和帝后陵前頭上帶角的石天祿、麒麟不同,稱作辟邪,特用于王侯墓前,是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等級差別的一種標志!氨傩啊笔潜俪拔锏囊馑迹枪糯环N尊奉的神獸,置于墓前作為侍衛(wèi)與儀仗。這類石獸是以獅子為模式雕刻的,不過它與獅子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詳細]
梁新渝寬侯蕭暎墓石刻
  梁新渝寬侯蕭暎墓,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北董家邊,距蕭秀墓約1公里。蕭暎,字文明,梁武帝蕭衍之侄,始興王蕭憺之子。普通二年(521)封廣信侯,改封新渝縣侯,大同十年(544)冬死于廣州刺史任上。謚曰“寬”。蕭暎墓前現(xiàn)存石柱一,石柱的部分柱身及柱礎(chǔ)埋在土中。地上部分柱身高2.1米,柱圍1.82米。柱額南向偏東20度,柱額文字因剝蝕過甚,文字部分可識,為“梁故侍中仁威將軍新渝寬侯□□之神道”,柱身刻瓜棱紋二十四道,西側(cè)殘缺嚴重,圓蓋及頂上小石獸均無存。從字行的排列來看,此柱當(dāng)為西柱。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梁新渝寬侯蕭暎墓石刻南朝(544年)南京棲霞山西董家邊1988年作…[詳細]
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
  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南朝(548年)南京江寧區(qū)淳化鎮(zhèn)劉家邊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江寧縣淳化鎮(zhèn)劉家邊村南。蕭正立,蕭宏之子,梁武帝蕭衍之侄。初封羅平侯,改封建安侯,任丹陽尹,梁天監(jiān)十年(511)卒于任,謚“敏”。蕭正立墓東向偏南,已平,墓前石刻現(xiàn)存2種4件,南北相向。石辟邪2,南雌北雄,相距16米。南辟邪長2.20米,高1.95米,右翼及胸部有裂紋,頭后部殘。北辟邪長2.15米,高2米,頭部剝蝕嚴重,舌、尾殘。二獸造型頭小身長,體態(tài)豐腴矯駿,翼、脊及前胸均刻有一道凹溝,…[詳細]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南朝(549年)丹陽縣荊林劉家莊1988年作為“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  蕭衍(公元464-549年),父蕭順之,母張尚柔。迫使齊和帝禪位于己,時年39歲,在位48年(公元502-549年)。餓死,葬修陵。年號天監(jiān),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梁武帝修陵,位于江蘇省丹陽市荊林鄉(xiāng)三城巷,在其父文帝蕭順之建陵之北約100米處。修陵陵冢早已荒平,僅陵前存石麒麟一只,位于神道北側(cè),身長主1米,高又8米,頸高l.45米,體圍2.35米。今存南朝陵墓石…[詳細]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位于丹陽市荊林鄉(xiāng)三城鄉(xiāng)劉家莊附近,其南60米處為梁武帝蕭衍修陵。蕭綱系粱武帝之子,太清三年(549)五月梁武帝卒,蕭綱即位,于大寶二年為侯景所害。次年,元帝蕭繹尊為簡文帝,廟號太宗,葬于莊陵。陵向東,已平。陵前有蕭港,可通陵口鎮(zhèn)運河。陵前神道存石獸天祿一,北向,僅存前軀及左前足,身高3.16米,左前足五爪上張,足之下連接石板殘部,厚0.26米,有雙翼,伸頸昂首,翼膊上方有兩片羽翅向前翹起。有別于其他齊粱石獸?诮沁呌腥酌剐亻L須及翼部紋飾與齊明帝蕭鸞興安陵前石獸相似,頗富裝飾意味。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南朝(551年)丹陽…[詳細]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南朝(559年)南京江寧區(qū)上方鎮(zhèn)石馬沖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江寧縣上坊鎮(zhèn)西北石馬沖! £惏韵(503—559),字興國,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初仕梁,官至交州刺史,后佐王僧辯討侯景,移鎮(zhèn)京口(今鎮(zhèn)江),僧辯行廢立,霸先殺之,迎梁敬帝蕭方智復(fù)位,自為相國,封陳王,旋廢梁稱帝,國號陳。在位3年,永定三年(559)六月崩,八月葬萬安陵,謚“武帝”;屎笳率弦嘣岽肆辍! ×晡髂舷颉(jù)《北史?孝行傳》載:陳亡后,僧辯子王頒,集父之舊部,夜掘武帝陵…[詳細]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南朝(566年)南京市甘家巷獅子沖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東北郊甘家巷東南獅子沖! £惿`(522—566),字子華,陳武帝陳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六月繼武帝位,稱文帝,在位七年,于天康元年(566)夏四月崩,六月葬此。謚“文皇帝”,廟號“世祖”! ×昴舷蚱珫|30,已平。陵前僅存天祿、麒麟各1,東西相對,相距24.45米,距陵200米。  東為天祿,長2.60米、高2.75米,雄獸,雙角,頸及腰部斷裂。西為麒麟,長3.10米、胸寬1.45米、…[詳細]
陵口陵墓石刻
  陵口陵墓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陵口陵墓石刻南朝丹陽縣陵口1988年作為“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口石刻  丹陽陵口鎮(zhèn)東有一對高大的石麒麟,此處就是南朝齊,梁兩代陵區(qū)的總門戶,稱為齊梁陵口。陵口現(xiàn)在僅存一對殘損的石麒麟,東為雙角天祿,西為獨角麒麟。兩只石獸相距約百米,中間隔著一條小河。陵口石刻為現(xiàn)存體積最大的南朝陵墓石獸,長、高度均達到4米,寬約2米,總重量約為30噸。兩座石獸腿部均已殘損,現(xiàn)在用石塊支撐著。頭部也有不同程度殘損,天祿的頭部曾經(jīng)用石料補修過。從陵口石刻的雕刻風(fēng)格來看,與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的風(fēng)格很象,高大飽滿,頸…[詳細]
水經(jīng)村陵墓石刻
  水經(jīng)村陵墓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水經(jīng)村陵墓石刻南朝丹陽縣埤城水經(jīng)山村1988年作為“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丹陽埤城鎮(zhèn)水經(jīng)山村東南數(shù)十米處,墓今已平。墓前存2尊石辟邪,南北向?qū)α,南為母獸,北為公獸,均是獅子。造型體長而頸短,作蹀躞狀,兩獸動勢對稱,形象健壯飽滿,充滿活力。南辟邪身長1.85米,高1.45米,頸高0.65米,體圍1.62米;北辟邪身長2米,高1.51米,頸高0.73米,體圍1.65米。1978年5月提升入座。此陵有齊前廢帝林王蕭昭業(yè)墓之說。…[詳細]
焦山摩崖題記及石刻
  焦山摩崖題記及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焦山摩崖題記及石刻六朝至唐宋鎮(zhèn)江市焦山1988年,“焦山碑林”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名寶墨軒,位于鎮(zhèn)江焦山定慧寺東,由摩崖石刻與碑林石刻組成。  摩崖石刻環(huán)集于焦山西側(cè)峭壁,綿延200余米,氣勢磅礴,存有六朝以來石刻一百余方,真草篆隸,各具風(fēng)采。歷代書家尊稱“大字之祖”的《瘞鶴銘》原址,即位于此。摩崖上現(xiàn)存唐刻《金剛經(jīng)偈句》、宋刻《壯觀亭址瘞鶴銘》、《米芾題名題刻》、《陸游踏雪觀瘞鶴銘》等,均屬上品,彌足珍貴! ”株惲惺加诒彼螒c歷八年(1048)所建寶墨亭,明代擴建為寶墨軒。鎮(zhèn)江市于1991年在此設(shè)焦…[詳細]
南京明征君碑
  南京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區(qū)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為化石標本也是全國罕見。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在棲霞寺山門右側(cè),此碑建于唐上元三年(676年),為紀念明征君而立。唐朝明增紹曾幾次被皇帝征為記室參軍、國子博士等,他都“稱疾不就”,隱居深山,故稱“征君”,又稱“隱君”。據(jù)說這塊碑得以豎立,是明增紹的第五世孫明崇儼在唐高宗面前爭取到的。明僧紹,字承烈,山東人。劉宋時歷任征直郎、參軍、正員外郎等,人皆稱其為征君。南齊時隱居,后舍宅為寺,稱棲霞寺。碑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攝山棲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王知敬篆額。碑背面刻有高宗親筆棲霞2字,筆勢雄健,神采奕奕。碑文…[詳細]
惠山寺經(jīng)幢
  惠山寺經(jīng)幢,在無錫惠山寺古華山門內(nèi)兩側(cè),南側(cè)為唐陀羅尼經(jīng)幢,北側(cè)為宋大白傘蓋神咒幢,兩幢中間相距10米。唐陀羅尼經(jīng)幢,建于唐乾符三年(876)。高6.26米,底部直徑1.48米。由幢基、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幢基為三組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底部為束腰形須彌山;中間一組底座上滿刻海水紋,八角形束腰上浮雕獅子四個,姿態(tài)各異,上乘覆蓮瓣托座;上面一組八角形束腰上面刻壺門式龕八個,內(nèi)雕佛像,結(jié)跏趺坐,其上為仰蓮瓣,仰蓮之上為八角形座,每面刻欄桿,轉(zhuǎn)角處為蓮瓣首望柱。幢身立于欄桿石座之上,作八棱形石柱,遍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系白鹿山人李端符書。幢身上部為八角形寶蓋裝飾,角隅處均飾獅首,口銜連珠狀瓔絡(luò)帶。寶蓋…[詳細]
丹陽唐中和銅鐘
  丹陽唐中和銅鐘中和銅鐘原系丹陽城內(nèi)南大街普寧寺法物。中和銅鐘高2.14米,厚0.11米,口徑1.41米?谘罔T以寬廓,唇六曲,鐘體黑幼綠,分三段澆鑄,痕跡清晰;凸鑄旋紋和豎向線條將鐘體分成八個部分,腰箍上下各四,內(nèi)鑄矩形和梯形幾何紋樣,布圖簡樸大方,鐘鈕造型為連體雙龍,頭上長有雙角,長舌下垂于鐘頂又微微上卷,身披鱗甲,四足撐立,生動逼真。大鐘銘文稱:“銅鐘重五千五百斤,信女王十四娘捐款鑄造”。據(jù)銘文可知,大鐘鑄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中和銅鐘根據(jù)現(xiàn)代技術(shù)實稱結(jié)果為重6025斤,這為研究唐代與現(xiàn)代衡器比率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數(shù)據(jù)。現(xiàn)存于丹陽人民公園。…[詳細]
保圣寺羅漢塑像
  保圣寺羅漢塑像保圣寺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離蘇州市以東19公里処的一個有2500年歷史的小鎮(zhèn)甪直(拼音:Lù Zhí)。保圣寺是建于梁朝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的千年古剎。極盛在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當(dāng)時叫《保圣禪院》,有五千間殿堂,一千和尚,和杭州的靈隱寺齊名。保圣寺博物館藏有國寶——唐代楊惠之手塑的九尊古羅漢像。顧頡剛救了保圣寺羅漢塑像唐楊惠之塑古羅漢像原來有十八尊,但從清乾隆時代(1736年-1795年)到二十世記初都不曾維修過。1918年顧頡剛到甪直鎮(zhèn)訪友,第一次見到保圣寺羅漢塑像群。保圣寺大殿上一幅對聯(lián)寫道:“梵宮敕建梁朝,推甫里禪林第一;羅漢塑源惠子,為江南佛像無雙”![詳細]
第一山題刻
  第一山題刻,盱眙縣城第一山公園內(nèi)因在淮水之南,古稱南山。后來北宋書畫家米芾從開封南來,舟行千里,一路平原,直至汴河中才隔淮望見南山,于是賦詩:“京路風(fēng)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衡霍撞天斗,且是東南第一山!辈㈩}“第一山”三字。之后歷代都有文人來游,在“第一山”賦詩抒懷,刻石留記。第一山所屬范圍內(nèi)的敬一書院、試院、文廟、瑞巖觀、縣署等處,原有題刻172塊,現(xiàn)尚存139塊。按類型分,有摩崖99塊,碑刻40塊;從朝代看,最早北宋,最遲民國。上述題刻,有朝廷官府要員留記。如南宋吏部尚書余瑞禮、龍圖閣學(xué)士曾考蘊、開封知府呂嘉間等。有文人學(xué)士的手跡。如米芾在第一山秀巖留下題名石刻二塊。賀鑄題有《上已晚…[詳細]
蘇州文廟(蘇州碑刻博物館)
  蘇州文廟位于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南隅。蘇州文廟是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任蘇州郡守時創(chuàng)建的,經(jīng)歷代增修擴建,占地極廣,屋宇甚眾。根據(jù)《吳縣志》記載,南宋淳祐年間即有屋宇二百十三間,現(xiàn)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大成殿西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廡殿頂,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宏偉壯觀。蘇州文廟現(xiàn)辟為碑刻博物館,內(nèi)有四大宋代碑刻:地理圖碑、天文圖碑、帝王紹運圖碑和平江圖碑,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xué)價值!暗乩韴D碑”的大小與天文圖碑相近,碑端正中榜題陽刻隸書“地理圖”三個字。碑刻繪了中國宋代的地形圖,分上圖、下文兩部分,分別為1.24米和0.49米。上部的地形圖,采用了線條和…[詳細]
紫金庵羅漢塑像
  紫金庵羅漢塑像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在洞庭東山西卯塢內(nèi)。始創(chuàng)于唐代,清代重修。主要建筑雖僅為一殿一堂,但它因有南宋民間雕塑名-潮夫婦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羅漢像而聲名遠揚。紫金庵大殿正面巍坐在覆蓮座上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迦葉和阿難侍立兩旁;海島觀音壁立“三世佛”后;而各現(xiàn)妙相的十六羅漢分列于大殿兩側(cè)的佛龕內(nèi)。紫金庵羅漢塑像造型十分準確,形體比例適度,姿態(tài)生動,容貌各異。有的在凝想,有的在假寐,有的在訕笑,有的在愁思,各種姿態(tài)雕塑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長眉”羅漢慈顏善目,滿臉福相;“評酒”羅漢遍嘗杜康,一副醉態(tài);“伏虎”羅漢雖老態(tài)龍鐘,然而卻法力無邊,只用手向老虎一招,那斑爛猛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