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嶺兒壩遺址
  嶺兒壩遺址位于舟曲縣曲瓦鄉(xiāng)嶺兒壩村西北300米。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面積約8500平方米,文化層厚0.4--1.2米,暴露有灰層、灰坑、窯穴。采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橙紅陶、灰陶片,紋飾有施黑彩寬帶紋、平行線紋、弧線三角紋、圓點紋、鉤葉紋等,器形有盆、瓶、罐、缽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分布地域和文化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廟兒坪遺址
  廟兒坪遺址 位于靜寧縣李店鄉(xiāng)王家溝村西300米。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與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1986年調查。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有灰坑、窯址、白灰面居址和墓葬。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紅陶、橙黃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附加堆紋,彩陶飾帶紋、水波紋、弧線三角紋,器形有瓶、缽、碗;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夾砂紅褐、灰陶片,飾繩紋、籃紋,器形有罐、鬲、瓶。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與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陽壩城址
  陽壩城址位于卓尼縣卡車鄉(xiāng)陽壩村。又名石堡城、石仞城。城依勢而筑,三面臨水。土石混筑。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四邊形,周長約3000米,南北寬約650米,東西長約850米,面積552500平方米,F南墻殘長135米,北墻殘長約120米,南、北墻垣夯筑,東、西墻借天然石巖、山崖及夯筑在石壁間的墻垣構成,基寬6.5米,殘高3.5--6.5米,夯層中夾樹木條、鵝卵石,夯層厚0.1--0.12米,現南門墩尚存。城東洮河東岸山脊上有烽燧遺址及護城墻,城南洮河西岸山頂有4座烽火臺及壕溝。城內出土有唐天寶八年(749年)秋七月二十日記的八棱《石壁戰(zhàn)樓頌》碑刻、模印畫像磚、彩繪駱俑及唐代錢幣、兵器、銅鏡等。城址保存較好,…[詳細]
余家塬遺址
  余家塬遺址于莊浪縣南湖鎮(zhèn)北關村余家塬東南100米處。余家塬遺址屬仰韶文化遺存,涵漢文化、宋文化。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遺跡有灰坑。出土遺物有廟底溝類型彩陶盆、缽、尖底瓶、罐及漢瓦、漢灰陶罐、宋碗、豆青瓷殘片和白瓷殘片。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葉兒遺址
  葉兒遺址位于卓尼縣木耳鄉(xiāng)葉兒村西側。內涵分屬齊家文化與寺洼文化。面積約11.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4--2.5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齊家文化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刻劃紋、籃紋,可辨器形有雙耳罐、侈口高領罐等;寺洼文化的夾砂橙黃陶片,器表素面或飾乳釘紋、細繩紋,可辨器形有馬鞍形口罐和甕、鬲等。并采集有石鏟、石刀、石斧、石杵、研磨器等石器和骨錐、骨削等骨器。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齊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分布及甘肅南部古代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古洞門遺址
  古洞門遺址位于莊浪縣陽川鄉(xiāng)李家灣村西北5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暴露有灰坑、窖穴。采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陶片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以及桔黃陶,飾細繩紋、附加堆紋、乳釘紋,彩陶紋樣有勾葉紋、弧線三角紋、圓點紋,器形有罐、斂口缽、曲腹盆;仰韶文化晚期陶片為泥質、夾砂橙黃陶,施白陶衣或飾附加堆紋、繩紋,器形有寬沿盆、缽、碗;齊家文化陶片為夾砂紅褐陶,飾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折肩罐,另有窖藏炭化粟及石刀。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與齊家文化的分布區(qū)域,文化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大族坪遺址
  大族坪遺址位于甘南州卓尼縣納浪鄉(xiāng),為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古遺址。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牛頭城遺址
  牛頭城位于臨潭縣古戰(zhàn)鄉(xiāng)古戰(zhàn)村北,因城郭為倒梯形,前低后高、上寬下窄、型如牛頭,故名。該城憑山而筑、依山而建,形勢險要。整個城分前城、后城兩部分,長1155米,最寬處245米,最窄處45米,周長1300余米,F城墻多坍塌傾圮,只留城跡和烽燧,惟東南一段保存較為完好。西晉永嘉末(公元313年),吐谷渾(北方少數民族之一的鮮卑族慕容氏族吐谷渾部落)占據洮州今舊城、古戰(zhàn)等地。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吐谷渾在洮州修筑了洮陽城、牛頭城和廟宇,佛教文化開始在洮州傳播。一位詩人曾這樣寫到:“此時安坐城堞的遺跡,我依稀看見時光里北方的吐谷渾從西晉的戰(zhàn)火里一頭撞進甘肅的南部,壘土為城,飲血踏歌![詳細]
南城子遺址
  南城子遺址位于肅南縣大泉溝鄉(xiāng)南城子村西北200米。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長173米,東西寬170米。面積29410平方米。城墻夯土版筑,基寬6米,殘高10.2米,夯層厚約0.2米。北墻開門,門外筑甕城。甕城東西長19.5米,南北寬18.5米,東向開門。城四角筑四棱臺體角墩,突出墻外8--10米。距離東北角墩14.7米處建有高13米、邊長23米的正四棱臺體夯土臺。城外有口寬8.5米、深1--3米的護城河環(huán)繞。地表散見黑釉、青花瓷片及殘磚、瓦等。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技術有重要價值![詳細]
徐家坪-岳家坪遺址
  徐家坪-岳家坪遺址位于漳縣城關鎮(zhèn)徐家坪村西北200米 。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和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不詳,斷面暴露有白灰面居址。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遺存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平行帶紋、弧線三角紋、圓點紋,器形有罐、鼓腹罐、缽、尖底瓶、壺等;齊家文化夾砂紅、灰陶和泥質紅陶片,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折肩高領罐、雙大耳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和齊家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晉家坪遺址
  晉家坪遺址位于漳縣新寺鎮(zhèn)晉家坪村北600米。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和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陶窯等。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遺存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寬帶紋、曲線紋、同心圓紋、弧線三角紋,器形有瓶、缽、盆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飾籃紋、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豆、折肩罐、雙耳大口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和齊家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壕北灘遺址及墓群
  壕北灘遺址及墓群位于山丹縣城關鎮(zhèn)東南3.6公里。屬四壩文化。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3--0.8米,暴露有灰坑和窯址。采集有夾砂紅陶片,器表多素面,部分飾刻劃紋、繩紋,彩陶紋樣有黑紅、紫彩平行紋、折線紋、網格紋,連弧紋等,可辨器形有罐、壺和單耳杯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四壩文化的內涵和河西早期青銅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安塬坪遺址
  安塬坪遺址位于平涼市崆峒區(qū)四十里鋪鎮(zhèn)郿峴村西南15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并存的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袋狀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片為泥質和夾砂紅陶,飾細繩紋,彩陶紋樣常見黑彩弧線三角紋,器形有缽、罐、尖底瓶等;齊家文化的陶片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有少量灰陶,飾籃紋、麥粒狀粗繩紋,器形有罐、鬲等;周代陶片為泥質灰陶,紋飾多見繩紋,器形有鬲、罐,另有筒瓦。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古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圓嘴山遺址
  圓嘴山遺址位于涇川縣窯店鄉(xiāng)西門村南,是一處仰韶、齊家和周文化共存的古遺址,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文化層厚1米~1.5米,灰層可見白灰面以及豐富的夾砂陶、素面陶片等。紋飾為粗細繩紋、籃紋、蓖紋、蜂窩紋。主要器型為罐。1987年平整土地時曾挖出銅鼎一件,重15.5斤,現藏涇川縣博物館![詳細]
棗林子遺址
  棗林子遺址 位于涇川縣豐鄉(xiāng)棗林子村西南2公里 。是一處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與齊家文化、周代文物并存的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7--1米。采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片為細泥和夾砂紅陶,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彩陶紋樣有弧線三角紋、勾葉圓點紋,器形有盆、罐;齊家文化陶片為夾砂紅褐陶,飾附加堆紋、錐刺紋、菱形刻劃紋,器形有罐、鬲;另有周代夾砂、泥質灰陶,飾繩紋,器形有罐。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發(fā)展和與齊家文化的關系、周文化的分布有重要價值![詳細]
向明西坪遺址
  向明西坪遺址位于涇川縣王村鄉(xiāng)向明村西南10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齊家文化及周代遺物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采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片為泥質和夾砂桔紅陶,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彩陶飾弧線三角紋、圓點紋、鳥紋,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盆、缽;齊家文化陶片為夾砂紅褐陶,飾附加堆紋、籃紋,器形有侈口罐、高領雙耳罐、鬲;另有周代泥質灰陶,飾繩紋,器形有鬲、罐。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與齊家文化的關系和周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潘原故城
  潘原故城位于平涼市崆峒區(qū)四十里鋪鎮(zhèn)曹灣村西南1.1公里。城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800米,面積120萬平方米。城墻全部坍塌,僅存北墻一段,長18米,基寬6.4米,殘高1--6米。墻體夯筑,夯層厚0.09--0.13米,夯窩呈圓形,斷面有較多陶片。城址內有厚1米左右的瓦礫堆積層,內含漢、唐、宋磚、碗殘片及少數子母磚。曾出土有宋熙寧、崇寧銅幣及元代瓷器!蹲x史方輿紀要》載:“平涼府東四十里,本漢陰盤縣,后漢因之”、“后魏置平原郡治陰盤,后周因之,隋初郡廢,縣屬涇州。唐初因之,天寶初改曰潘原!薄短藉居钣洝份d:“天寶八年(749)割涇州地的潘原縣城為長方形。城址保存較差。對研究平涼地方史有重要價…[詳細]
瓦窯山遺址
  瓦窯山遺址 位于平涼市崆峒區(qū)四十里鋪鎮(zhèn)下甲積峪村東南60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共存的遺址。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暴露有陶窯、墓葬。采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片為泥質和夾砂紅陶,主要飾細繩紋,器形有尖底瓶、缽、盆;齊家文化陶片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有少量灰陶,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高領折肩罐、鬲、盆等;周代陶片為泥質灰陶,多飾繩紋,器形有鬲、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古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梁坡遺址
  梁坡遺址位于崇信縣錦屏鎮(zhèn)梁坡村。是一處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齊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8--4.4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房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泥質紅陶斂口缽、泥質紅陶、桔黃陶斜線紋葫蘆口尖底瓶殘片和寬帶紋、幾何紋彩陶盆殘片;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罐、桔黃陶線紋重唇口尖底瓶及弧線圓點紋彩陶盆殘片;齊家文化夾砂紅陶、泥質灰褐陶籃紋、繩紋罐及石刀、石斧、石鏟、石環(huán)等;另有周代泥質灰陶盆、鬲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與發(fā)展和齊家文化的關系及周文化有重要價值。 …[詳細]
魯家原遺址
  魯家原遺址為新石器時代古遺址。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0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