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

伏羲臺遺址
  伏羲臺遺址位于鞏義市河洛鎮(zhèn)洛口村。坐落在黃河南岸,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東部的夾角地帶,高出河岸80米的臺地上。遺址于1984年發(fā)現(xiàn),由于當?shù)匕傩辗Q此地為“伏羲臺”,據(jù)此命名為“伏羲臺遺址,據(jù)先秦典籍記載,黃帝、伏羲、堯、舜、禹等均在洛汭“修壇沉璧”,祭天祭川,遺址西北有傳說中的伏羲臺。1992年5月,經有關單位、專家認定此處為當時祭天場地。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伏羲為上古,觀文于天,察理于地……是以圖書著其跡,河洛表其文!鼻迩∈辍鹅柨h志》載,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曾在此敕建“羲圣祠”,元代曹鐸又在祠側建“河洛書院”。遺址由于黃河向南滾動,部分塌陷河內,臺地上地勢平坦…[詳細]
溥公祠
  旌德縣白地鎮(zhèn)江村建于隋末唐初,是一個具有1300年歷史的古村落。她位于黃山東麓205國道旁,距黃山風景區(qū)30多公里。這里雖歷盡歲月滄桑,幾經盛衰起落,依然可見古祠巍峨,牌坊高聳,老屋林立,老街逶迤。江村宗祠是徽州傳統(tǒng)建筑技藝的代表,其風格充分展示徽派古建筑特色。歷史上,江村曾先后建起9座祠堂,除一所江祠外,其余全是江氏祠堂。分別是韶公祠、江氏宗祠、溥公祠、孝子祠、文興公祠、義興公祠、勝祖公祠、從政公祠8座,其布局均循宗、支祠的遠近關系。就形制分類,有從祖先故居演變而來,有以朱熹家禮為藍本的,有單獨立于居室之外的,還有祭祖于家的。就祠堂與宗族的關系而論,有宗祠和支祠,以及各分遷他鄉(xiāng)宗祠的統(tǒng)宗祠![詳細]
常行村民兵抗日窯洞保衛(wèi)戰(zhàn)斗遺址
  常行村民兵抗日窯洞保衛(wèi)戰(zhàn)斗遺址常行村民兵抗日窯洞保衛(wèi)戰(zhàn)斗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抗日戰(zhàn)爭地址:壺關縣東井嶺鄉(xiāng)常行村抗日戰(zhàn)爭時期,常行村處于敵、偽、頑交匯地區(qū),也是0領導的抗日政府的前沿陣地,在0的領導下,為了長期堅持對敵斗爭,更有效地打擊敵人、消滅敵人,1943年冬季,利用本村三面靠山,地下開采煤炭的“舊坑道”這一優(yōu)勢,在村西南山的窯洞中,修筑了“民兵戰(zhàn)斗洞”,還從村中開了一個口子和戰(zhàn)斗洞巷道相通,在原來舊坑道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修筑,筑成一條四里多長的“爪”字形坑道和窯洞,坑道和窯洞共留三個出口(即村中、南山和西山),一個通氣孔(另一個井窯),在村中的窯洞口上修筑了一座碉堡。窯洞和碉堡的修建,…[詳細]
良渚文化遺址
  分布于杭州市北郊的余杭縣良渚和安溪、瓶窯鎮(zhèn)等一帶。民國25年(1936年),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在良渚鎮(zhèn)首先發(fā)現(xiàn),并編寫出版《良渚》一書。1955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良渚鎮(zhèn)附近的朱村發(fā)掘出一大批黑衣陶;1956年對吳興錢山漾遺址進行發(fā)掘,在地層學上取得了突破。1959年考古學家夏鼐在長江文物考古隊長會議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經碳14測定,距今約4000-5000年左右。這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重要的古文化。60年代在吳興邱城,杭州水田畈,上海青浦縣崧澤、馬橋,松江富林,江蘇越城,吳江梅堰等處發(fā)掘,證明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向東延伸到東海之濱,西北…[詳細]
獨石仔洞穴遺址
  “獨石仔”洞穴遺址位于春城東北30公里處,坐落在陂面鎮(zhèn)鹿村崗西南面獨石仔石山。東有漠陽江,西有大朗、馬尾、石人諸石灰?guī)r山峰。由于獨石仔獨自屹立于諸山的環(huán)抱中。故名為“獨石”。獨石仔洞穴,在山的東麓,是一個裂隙溶蝕形成的高15米、寬28米、深40米的山洞。洞穴兩端較高,中部稍低,面積約200平方米、洞口面向東南倚山近水;洞內通風,干亢透氣,有暗有光。1960年,廣東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西江兩岸進行考古普查時,發(fā)現(xiàn)陽春獨石仔洞穴遺址,編為5號洞。1964年曾先后兩次對其進行試掘,開探方2個。1978年,廣東省博物館和湛江地區(qū)博物館聯(lián)合組成發(fā)掘隊,再次進行發(fā)掘,開探方3個。每次發(fā)掘,都發(fā)現(xiàn)有古人類的文…[詳細]
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古城創(chuàng)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晉國世卿趙簡之的家臣董安于選擇了西依龍山、東臨汾水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晉陽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曾為戰(zhàn)國時越國的都城、北齊時的陪都、北漢的都城、唐代的北京,享有“龍城之譽”。三家分晉、西漢戍邊、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肇基、五代戰(zhàn)亂,歷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晉陽古城有著密切的關系。晉陽古城在從建到毀的1500多年當中,一直是我國北方軍事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zhèn)、民族交融的大舞臺。特別是隋唐五代時期,這一特征更為明顯。城內規(guī)模宏大,軍防體系健全,商業(yè)文化發(fā)達,儼然與長安、洛陽、開封等地并列為國內著名的大都市。宋太平興國四年(…[詳細]
古奧林匹亞遺址
   古奧林匹亞遺址是一個體育運動和宗教儀式的混合體。這里有運動員比賽、頒獎的地方,也是人們祈禱、祭祀的場所。從一圓形拱門可以進入競技場,從起跑線到運動場終點的距離是191.27米,據(jù)說是宙斯之子大力神的600個腳長。競技場長200米,寬175米,位于丘陵地帶。一側的看臺仍完好,石灰石鋪的起跑點依稀可見。周圍的建筑物石柱直徑達到2米以上。俯瞰全場,層層臺階好似一圈圈水面上的漣漪,極富圖案美。希臘奧林匹亞…[詳細]
南宋皇城遺址
  南宋皇城遺址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杭州城南鳳凰山東麓宋城路一帶。大內有城門3座,南稱麗正,北為和寧,東曰東華;食莾龋瑢m殿巍峨林立,光耀奪目。有金鑾殿、垂拱殿、選德殿、福寧殿、勤政殿、復古殿等殿、堂、樓閣約130余座。此外還有華美的御苑直至鳳凰山巔。元至元十四年(1277)因為民間失火延及,焚燒殆盡,至明代成為廢墟,F(xiàn)遺址上建有軍隊用房和杭州卷煙廠等大型建筑以及民房,國家文物部門正在進行考古發(fā)掘。鳳凰山御苑內石刻、石景頗多,規(guī)劃辟為南宋故宮遺址公園;食莾炔靠煞謱m城內和宮城外兩個部分。宮城內分為朝會區(qū)、后寢區(qū)、后苑區(qū)、宮內服務區(qū)、東華門宮殿區(qū)、慈寧宮區(qū);宮城外主要為北宮門、東華門服務區(qū)…[詳細]
御碼頭遺址
  位于江蘇省宿遷市皂河鎮(zhèn)駱馬湖西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建龍王廟,并建有“馬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六下江南,御舟泊于皂河鎮(zhèn)內京杭大運河岸石碼頭,經“馬路”至龍王廟祭拜并下榻于龍王廟行宮。御碼頭約有80平方米,塊石壘砌,離水面高約3米。至今,其基石依稀可見。御碼頭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皂河鎮(zhèn)駱馬湖西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建龍王廟,并建有“馬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六下江南,御舟泊于皂河鎮(zhèn)內京杭大運河岸石碼頭,經“馬路”至龍王廟祭拜并下榻于龍王廟行宮。御碼頭約有80平方米,塊石壘砌,離水面高約3米。至今,其基石依稀可見。長河景觀工程將全面恢復綺紅…[詳細]
檳榔寨抗聯(lián)遺址
  黑龍江省清河林業(yè)局檳榔寨抗聯(lián)遺址隸屬于黑龍江省森林工業(yè)總局清河林業(yè)局。位于清河林業(yè)局響河林業(yè)站施業(yè)區(qū)內的檳榔溝,占地面積300公頃,建于2008年。2009年被省委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遺址在深山密林之中,原為土匪山寨,后被抗聯(lián)收編擴修為營房和陣地,成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秘密大本營,寨名由抗聯(lián)戰(zhàn)士、原黑龍江省省長、書法家陳雷題寫。檳榔寨由主營地——主陣地——前沿哨卡——兵工廠——被服廠——倉庫——醫(yī)院——跑馬場等組成,現(xiàn)如今各種遺跡仍清晰可辨。主營地檳榔寨為木質結構,北面臨山,南面臨河,是四合院建筑風格,墻由立木排列而成,房屋為木刻楞,四角建有4座炮樓,并有一條暗道與外界相通;主陣地設在主營…[詳細]
何家壩史前遺址
  在米易縣掛榜鎮(zhèn)不少居民家的灶臺上,放有一種被稱為“雷削子”的石頭,傳說是天上的雷公發(fā)怒時,從天上摔下來的什物。民間還傳說,當婦女生孩子難產時,把“雷削子”燒紅泡水喝下,可以起到催生的作用。這種打磨得光光生生的石頭,讓人著實感到有些神秘。1987年,當時修建堰溝的鄉(xiāng)民在距地表深2.5米的地方挖到兩個完好的雙耳夾陶罐和成堆的陶罐、陶片、黑色炭粒(泥)組成的堆積物。后又相繼發(fā)現(xiàn)了石斧、石錛、石鐮、鉆孔器(石紡輪或石佩器)、石箭鏃(石劍尖)等形制偏小,工藝粗糙、原始的磨制石器。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解開了“雷削子”之謎,也為研究安寧河流域及周邊地區(qū)文化類型和原始人類生存形態(tài),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原來,大約在…[詳細]
泉上土堡戰(zhàn)斗遺址
  泉上土堡戰(zhàn)斗遺址位于寧化縣泉上鎮(zhèn)羅李村土堡自然村李氏城堡。1933年7月1日,以紅3軍團(暫缺第6師)和紅19師組成的紅軍東方軍從江西樂安、廣昌等地分兩路揮師挺進寧化,于7月5日在寧化以西地區(qū)完成戰(zhàn)略集結。7月5日晚紅軍東方軍發(fā)布作戰(zhàn)命令,以紅5師為先頭梯隊、紅4師為后梯隊,急速揮師泉上,對泉上土堡之敵實施戰(zhàn)術包圍。泉上土堡位于泉上羅里,扼寧、清、歸三縣要沖,是贛東南經寧化通往閩中腹地和閩西通往閩北的必經之地,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泉上土堡內住120多戶李氏人家,國民黨軍第52師307團及寧化等縣地方-武裝1200余人龜縮在土堡內。不僅威脅附近根據(jù)地的安全,也是紅軍東方軍東向出擊的極大障礙。紅…[詳細]
六安壽春城遺址
  壽春城遺址位于安徽省壽縣城關壽春鎮(zhèn)、城南九龍鄉(xiāng)境內。壽春城作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最后一座都城,有著非常豐富的楚文化遺存。遺址布局方整規(guī)矩,總面積26.35平方公里,其規(guī)模僅次于燕下都。該城東、西、北三面臨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內呈矩形分成15個區(qū)域,每一區(qū)域內系統(tǒng)規(guī)劃有水道。這種城市布局與同時期列國都城相比可謂別具一格。發(fā)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其中楚幽王墓是目前中國發(fā)掘的楚墓中規(guī)模最大、年代與墓主確切、出土文物最多的侯王墓葬,也是可以認定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出土文物4000余件,其中青銅器1000余件,楚大鼎重約400公斤。壽縣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壽春為壽縣縣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詳細]
達摩祖師像摩崖巖畫
  陽春市春灣鎮(zhèn)通真巖發(fā)現(xiàn)摩崖巖畫一幅,經考證是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像。此畫描繪達摩“只履西歸”的故事。達摩祖師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人物與石壁背景融為一體。畫像具現(xiàn)梵相,狀若羅漢,額頭高廣,雙目炯然,大耳環(huán),身披僧服。錫杖倚肩,錫杖上端長長的飄帶系著的一只鞋,禪意盎然。只履刻意細描,頭部及衣著淡彩。線條簡括飄逸,氣勢非凡。畫像下端于光緒年間被鑿去一塊,縱35厘米,橫95厘米。通真巖洞口位于一座石灰?guī)r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兩個洞口,洞內可容百人。兩個洞口之間是一塊橫數(shù)米、高數(shù)丈的巖壁,畫像位于巖壁中線。向下1米處,橫著一個寬可容行人的石級,是個天然的供臺。巖壁最上端是一堵飄出數(shù)米的懸…[詳細]
遼黃龍府遺址
  農安鎮(zhèn)有二千多年的建城歷史。公元前2世紀末,夫余人在這里建都立夫余國。作為漢朝屬國,曾是東北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在農安鎮(zhèn)黃龍路和寶塔街交匯處,一座遼金寶塔將濃郁的歷史鑲嵌在繁華街市。寶塔依古城而坐,史傳建于寺中。寺是黃龍寺,城是黃龍府。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俘獲徽、欽二帝,將兩人一度囚禁于黃龍府。岳家軍收拾舊山河,誓要“直搗黃龍”,一雪靖康之恥,正是要直抵金人老巢----黃龍府。據(jù)《遼史》記載:“龍州黃龍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還至此崩,有黃龍見,更名!痹里w所指的黃龍府即現(xiàn)在的農安城。農安人至今仍津津樂道于岳飛“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的故事,當然,這的確是這座城池名傳千古的點睛之筆…[詳細]
紅軍攻城遺址
  紅軍攻城遺址位于沙縣風崗街道濱河路城區(qū)。1934年1月2日,中革軍委電示紅3軍團于3日開始向福建西部的沙縣地域進發(fā),并于10日協(xié)同紅7軍團遂行進攻閩敵盧興邦部及占領沙縣任務。8日下午,彭德懷發(fā)布《三軍團向沙縣前進的命令》,以第5師、軍團直屬隊、第6師為右縱隊,取道龍湖、夏陽,于10日達到富口宿營;第4師為左縱隊,取道龍湖、銅嶺、白蓮、瓦溪,于10日到達夏茂宿營。沙縣城東南兩個方向有沙溪和東溪作為天然屏障,縣城設有東南西北9個城門,四周筑有近4700米又高又厚的城墻,十分堅固。當時,城內守敵是國民黨軍盧興邦部新編第52師第10團全部、第11團之1營、炮兵營之一部,共約兩個團的兵力。他們?yōu)榱思訌姺馈?a href=/landscape/102/hongjungongchengyizhi.html target=_blank>[詳細]
達勒特古城遺址
  達勒特古城又稱達勒特破城子,位于博樂市東南37公里的破城子村北緣,坐落在博爾塔拉河與大河沿子河交江之處的黃土臺地段上。整個古城被一條東南—西北向的干枯河分為兩部分。 從地理位置看,在歷史上地處唐代西域絲綢之路北路的中段,其東北與阿拉山口遙遙相望,可通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中國境內的塔城、阿爾泰,西南可逾金山、本嶺沿賽里木湖穿果子溝可通月城和伊犁河,直達中亞,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據(jù)初步勘察,現(xiàn)有遺址以干枯的河床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最寬處約400米,總面積約19萬平方米。遺址分內外兩重城,外城南墻東西長約450米,土夯筑,每層厚10—12厘米不等![詳細]
千家坪遺址
  千家坪遺址位于桂陽縣銀河鄉(xiāng)三都村,湘江上游支流舂陵江左岸一級階地上,海拔129米。經初步勘探,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60米,面積近2萬平方米。遺址南、北兩端文化堆積較厚;中間地勢低洼,文化層較薄。由于村民修建魚塘,遺址已遭嚴重破壞。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11~12月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fā)掘。本次發(fā)掘集中于遺址北端,主要圍繞村民修魚塘挖出的取土溝布方,共布5×5米探方23個,發(fā)現(xiàn)房址8處,灰坑43個,墓葬51座。從發(fā)掘的情況看,遺址文化堆積厚約0.6米至1.5米不等,其中以新石器時代和商代的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新石器時代遺存是千家坪遺址的主體。遺跡主要以坑…[詳細]
攬頭窩堡遺址
  攬頭窩堡遺址位于吉林省德惠市邊崗鄉(xiāng)丹城子村攬頭窩堡屯,是金代時期遺址,遺址地表散布著大量古代磚瓦、陶器、瓷器的殘片和各種建筑構件。遺址發(fā)現(xiàn)于20世紀80年代初,面積約達344萬平方米。1998~1999年,配合長余(長春至拉林河)高速公路施工建設,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德惠市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遺址開展了兩個年度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清理揭露房址12座,出土陶、瓷、骨、鐵、銅、石、琉璃器700余件。遺址規(guī)模大、文物堆積厚、遺存豐富,出土的大量文物遺跡,為甄別金代遺存樹立了清晰的考古學標尺,對研究當時杜會的政治、軍事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遺址集0土了一批翠藍釉瓷器,對于金代瓷…[詳細]
石城子遺址
  石城子遺址漢疏勒城位于奇臺縣城東南,直線距離50公里,地處天山北坡的山區(qū),隸屬半截溝鎮(zhèn)麻溝梁村。該遺址地處前山丘陵地帶,坐落在麻溝河沿上,其城址東依懸崖峭壁,南有麻溝河向東繞北澤黑溝流向新戶梁,北為南高北低的坡地,西面是低緩的丘陵與麻溝河、新戶河相接,地勢險要是該城的地理環(huán)境特色。因城內有露出地表的巖石,俗稱“石城子”。該城呈不規(guī)則狀,并不見一般概念上的完整的封閉的城墻,只是依自然地勢而因地制宜建造。古城位于山坡上,北高南低,東西長240米,南北長200米,古城東面為麻溝河絕壁深淵,古城三面筑城墻,東面依絕壁為天然屏障,城墻寬一丈,有角樓、馬面,城內有一洼地,據(jù)考證是人工挖掘的類似于“井”的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