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中國十大名關旅游

中國十大名關

山海關
  在碧波萬頃的渤海之濱,綿延起伏的燕山山麓,有一座雄偉的城樓,依山臨海,景色十分壯麗,這就是歷史名關,萬里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山海關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存的山海關關城和附近長城、城堡、墩臺都是明代建筑。據(jù)歷史記載,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將軍魏國公徐達見這里“襟山枕海,實遼薊咽喉,乃移關于此”,建關設衛(wèi)!吧胶jP”因關在山海之間而得名。山海關位于秦皇島市東北部,北依燕山,東臨渤海,地扼東北通向華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時,這里是關內(nèi)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要道,戰(zhàn)時,則是兵家必爭之地。前人曾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其險要。把…[詳細]
雁門關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2001年,雁門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偏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轄邊墻四道,總長數(shù)百公里,至今仍有三十公里保存較好,全部包磚,高聳河岸,甚為壯觀。“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边@是古人對偏關的贊譽。早在戰(zhàn)國時期,這里就是趙武靈王破林胡的戰(zhàn)場,唐朝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宋代楊延昭威鎮(zhèn)三關,F(xiàn)存關城為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墻高10米,周長約1公里。墻…[詳細]
嘉峪關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yè)城市,城區(qū)街道敞整潔,城區(qū)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嘉峪關的神氣之處就在于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nèi)稱三層,結(jié)構(gòu)巧妙,可以說固若金湯了。關城外面還在繼續(xù)建造新的長城,這些人造景觀多了,讓后人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里面很多文物和介…[詳細]
劍門蜀道劍門關風景區(qū)
  劍門蜀道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以劍門關為核心,北起陜西寧強,南到成都,全長450公里。劍門蜀道沿線三國文化深厚,龐統(tǒng)、蔣琬、姜維、鄧艾、馬超、鮑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劍門蜀道沿線古跡眾多,三星堆遺址、德陽文廟、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廟、皇澤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劍門蜀道沿線美景密布,富樂山四季花似錦,翠云廊古柏三百里,明月峽“飛梁架絕嶺”。因1000年前詩仙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得以名揚天下。數(shù)百里古蜀道上,峰巒疊嶂,峭壁摩云,雄奇險峻,壯麗多姿,構(gòu)成了川陜交通的一大屏障。劍門關,位于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詳細]
潼關
  “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這個重要的兵家之地正如杜甫所言是“艱難奮長就,千古用一夫”。位于陜西東部渭河下游、舊潼關縣港口鎮(zhèn)東南的黃河邊上,與崤函古道東口的函谷關遙遙相對,守衛(wèi)著這條古道要津的西口。歷史上因其守望著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稱為桃林塞。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shù)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wèi),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jīng)之地及關防要隘。素有“畿內(nèi)首險”、“四鎮(zhèn)咽喉”、“百二重關”之譽。潼關八…[詳細]
憑祥友誼關
  憑祥友誼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cè)是左弼山城墻,右側(cè)是右輔山城墻,尤如巨蟒分聯(lián)兩山之麓,氣勢磅礴。友誼關位于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qū)18公里。早在漢朝這里就已經(jīng)設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初叫雍雞關,后改名界首關、友誼關,大南關,明朝設鎮(zhèn)南關。1953年1月,經(jīng)當時的政務院批準,改稱睦南關。1965年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改名為友誼關。1995年2月,經(jīng)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自治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05月25日,連城要塞遺址和友誼關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詳細]
娘子關
  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太宗的妹妹--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在此設防、駐守,故名。扼守三晉的東大門,是長城上的著名關隘,有“天下第九關”之稱。位于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是古代的一處關隘,原名葦譯關,世傳為萬里長城第九關。這一關隘處于山西、河北兩省交界處,山西人把娘子關內(nèi)外作為省內(nèi)外的代稱。娘子關的城堡,背依高接云天的嵯峨綿山,面臨澗壁如削的萬丈深峪,山腰的垣堞,隨山勢蜿蜒,桃河環(huán)繞其西北,曲折奔流,真是“襟山帶水,金城湯池”,整個關城兩翼是依山勢蜿蜒起伏的長城,這里的長城,歷史上成為山西、河北兩省間的天然屏障,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十分險要。娘子關歷史悠久,隋代開皇年間曾在此設葦澤…[詳細]
居庸關
  從八達嶺長城往南,沿著名的“關溝”直下約5公里的中間地帶,就是明萬里長城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居庸關。居庸關自古就是今北京地區(qū)西北的屏障。如果說八達嶺是西北進入北京的第一道門戶的話,這里就是第二道門戶。居庸關兩側(cè)高山聳立,翠峰重迭,峭壁陡不可攀。中間一徑相通,地勢十分險要。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居庸關在漫長的歲月中,雖始終是兵防重鎮(zhèn),卻屢易其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時又先稱“薊門關”,后改為“軍都關”,由遼以后經(jīng)金、元、明、清至今,一直稱謂“居庸關”。秦時,雖然秦始皇所修長城不經(jīng)過這里,但此地已是秦軍都縣和居庸縣的關口。到北魏時期的…[詳細]
武勝關
  武勝關位于湖北廣水市北側(cè),為我國歷史九大名關之一,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tǒng)一中國后改為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河南信陽雞公山地處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關口,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塊風水寶地,地質(zhì)學上為秦嶺褶皺山系東段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的東西交界處,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中國南北方的分水嶺。千百年來,武勝關就是北望中原,南眺江漢的兵家必爭之地。武勝關,中國古代大別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重要隘口,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分水嶺。中國十大雄關之一,位于今河南省信陽市雞公山風景區(qū)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北屏中原,南鎖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詳細]
紫荊關長城
  紫荊關,位于易縣城西北45公里處的紫荊嶺上。紫荊關地理位置顯要,關城建在依山傍水,兩峰對峙的廣闊盆地內(nèi),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內(nèi)長城荊關漢朝時為土石夯筑,后歷經(jīng)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tǒng)、景泰、弘治、嘉靖、萬歷、崇禎年間,都曾改筑、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御體系!剁茌o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它是一處重要關隘,位于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居庸、倒馬合稱“內(nèi)三關”。紫荊關它是進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徑”的第七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