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奇門村六德堂是當年收復(fù)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后裔的故居。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主體建筑群布局大體為:沿中軸線中設(shè)三進大廳,后設(shè)樓房、碉樓、花園,前置小院;左右兩廂各配三套廂房相擁抱。整個建筑群共設(shè)有大門小門99道、大窗小窗99扇、長巷短巷99曲,并以99級鋪石臺階與村前小碼頭相連。正廳、廂房、回廊、天井、前院、后花園等,以門相通,以巷相連,門中有門,巷里有巷,屋內(nèi)有屋,環(huán)環(huán)相扣,是一座規(guī)模宏偉、別具一格的古典莊園。由于在巧用“99”奇數(shù)設(shè)計布局,故又被當?shù)厝朔Q為“九九奇門六德堂”。
六德堂所在的九九奇門村(也叫大浪村)的人家都姓鄭,這是一個居山濱河面水的村落,鄭氏人家卜居此處已有350多年的歷史。
明清之際,鄭成功保明抗清,遙奉桂王永歷年號,受封延平王,率精兵強將出沒于浙江、福建、廣東沿海一帶時,已有福建南安石井村的族人親兵自海入江溯流經(jīng)廣東三水、四會等縣到懷集,擇居于羅大這一塊地方,爾后逐漸辟為村落。及后,鄭氏兵敗,有延平王子兒一支為避亂和躲追殺而遙從福建一帶踏海越水到懷集羅大定居,并起村名為大浪?穴取大展鴻圖搏擊風浪之意?雪而在延平王子來居后不久,先前來此的其他鄭氏兄弟竟因思念南安石井村老家祖屋,遂尋來路返回福建。而現(xiàn)居九九奇門村的鄭姓人家乃清一色鄭成功后裔。
九九奇門村鄭姓人家憑勤懇、藉智慧以及諧眾鄰,很快便發(fā)家致富,成為當?shù)赝澹燎宄泻笃,還以放運、種植、加工、經(jīng)銷厘竹而快富大富。清末,鄭宏熙公以已具資財、當拓未來之思開始措籌改造老祖屋,建筑六德堂。
所以名這一大屋為六德堂,因為鄭宏熙公希望膝下六子個個都成為有德之人,說“福緣善慶多,壽為德積長”。這從六德堂現(xiàn)存各處墻眉檐欄的描畫題句中的“安舒”“蠡衍慶千秋”和“潤屋潤身”等話語可見到。
也因想著“潤屋潤身”,所以在六德堂建設(shè)中,主持建筑者努力營造文化氛圍,在門樓前庭兩廂門額“居仁”“由義”詞,在兩廂旁廳檐欄刻梅蘭竹菊、鶴鳳龍豸時雕“芝蘭挺秀”等語,在前廳側(cè)門匾書“周規(guī)”“折矩”句。更有意思的是在門樓內(nèi)墻眉大畫“雁答題名”圖后,在此圖兩側(cè)畫南安石井村舊居圖,其中有“長樓萬古圖”“村中好”等語,謂不曾忘、不敢忘石井老村。因“不曾忘”“不敢忘”,傳說本村河邊的八棵老榕樹就是當年從南安石井帶來的樹苗,六德堂門前臺階的兩棵已枯槁老樹就是仿延平王當年在臺灣行政衙門前的兩棵大樹而種的。
六德堂,集嶺南建筑風格、也有人說雜著閩南建筑風格的大屋,相傳取“九”為大,“九”為奇,九九奇門村有“九奇”:
一曰奇地。鄭成功族人抵粵,入珠江口北上,轉(zhuǎn)綏江西行,至坳仔大浪靠岸小憩,頓感舒心極目,留連忘返,便上岸搭棚定居。風水先生賜之為“犀牛望月”之地。
二曰奇屋。親兵族人登上小山崗,腳下恰似熱氣升騰,周圍光環(huán)隱隱,即有登高望遠、與閩東祖籍相類似之感,于是著手建起“兵營式”大屋,其后代在吸收外來文化之后,又加建了中西合璧式的附屬旁屋。祖殿居中,廳房相擁,碉樓俯視,巷道深深,后人稱為“99迷宮”。
三曰奇水。鄭氏家族定居后,早期靠漁獵為生,門前江河水清見底,魚蝦成群,一網(wǎng)撒下,滿船而歸,高興不已,村民雀躍稱道“奇水、奇水”。
四曰奇竹。鄭氏家族出海為生,有一放運木排農(nóng)夫,砍下幾根當?shù)夭瓒捴瘢ɡ逯瘢╇S木排運至廣州擺賣,被一位英國商人看中,便買幾支帶回英國,發(fā)現(xiàn)該竹堅韌、鮮黃,無蟲蛀蝕,此后,英國商人托人大量收購,聲明非懷集厘竹不買,便有“奇竹”、“鋼竹”之譽。
五曰奇樹,F(xiàn)在岸邊茂盛的古榕、鄭作賢故居門前山茶花和九九奇門六德堂門前兩株干枯的古榕,是當年鄭成功后裔從福建帶來種植的,鄭成功去世之后,六德堂門前兩株干枯了,而岸邊的古榕十分茂盛,其后代說,干枯的古榕有紀念鄭成功之意,連祖籍的樹種都心有靈犀一點通,真是奇樹。
六曰奇事。九九奇門六德堂建在山頂制高點,飲用水需要到綏江河邊取之,一日,有一長者托夢,右側(cè)廂房不遠處有一只龍眼可出飲用圣水,于是村民挖之,便見清泉噴涌,成為夢想成真的奇事。
七曰奇遇。民國十四年(1925)村中來了一位語言不通的外鄉(xiāng)人,每天爬竹山、鉆竹林、訪竹農(nóng)、驗水土、測氣溫、觀環(huán)境,十多天后乘木排離開了,村民們覺得奇怪,后來方知此人是美國植物學(xué)家莫古里,其編著的《世界竹子研究》一書記述了懷集厘竹。1974年,他的學(xué)生、美國哈佛大學(xué)教授馬丁遵師囑再尋厘竹產(chǎn)地來到九九奇門村,充實《世界竹子研究》一書內(nèi)容,方解開了與外鄉(xiāng)人奇遇之迷。
八曰奇觀。乘木排游厘江(綏江河坳仔段)行至九九奇門村附近,便見竹林-,碧波粼粼,傳說有“仙女織網(wǎng)”之意境。
九曰奇人。1898年出生的九九奇門村青年鄭作賢,1927年報知家人赴廣州讀書,一直與家人失去了聯(lián)系,村里人傳說他小時候聰慧過人,有先知先覺之靈感,猜想他已在外成家立業(yè)成了大富翁了。至解放后,國務(wù)院頒發(fā)下烈士榮譽證書,方知鄭作賢參加了-、張?zhí)捉M織的廣州起義,1928年在廣州車屋炮臺中心洲犧牲了,村民稱他是奇人,為父老鄉(xiāng)親增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