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燈坡
天燈坡位于群山環(huán)抱的長順縣城之中,地處東經(jīng)106°26′15",北緯26°2'30"。山上古木參天,巖石嶙峋,暮春盛夏,樹木繁茂,一片碧綠,生機盎然,深秋寒冬,滿山老樹橫陳,傲霜斗雪,是長順山的象征。
天燈坡原名永固山,關(guān)于這個名宇有這樣一個傳說:在長寨民間,相傳天燈坡與水井坡(烈士陵園左側(cè),山頂有涼亭的小山)是一對熾熱戀人,它們時;没诵,在花前月下幽會,于是,就招來了封建衛(wèi)道士的嫉妒,誣陷它們有傷風(fēng)化。乾隆年間,一位知縣伙同地方上的豪紳借口說它們有損風(fēng)水,決定修筑城墻以改變城鎮(zhèn)的風(fēng)水龍脈。解放貴州前夕,又在山頂修建一個烽火臺。這樣,城池遭到攻擊,就在烽火臺上舉火為號,永固城池。因此緣由,烽火臺被稱為永固臺。城中的這座山,也正式命名為永固山。
永固山改名為天燈坡,也有一段傳說。嘉慶年間,長寨來了一個河南人氏的官吏,他上任不久,為了標(biāo)榜為官清正廉明,便在下屬幕僚和鄉(xiāng)紳氏族中散布謠言,說他的父母在他出世前曾對天許愿發(fā)誓,如生的是男孩,將來做官為宦,一定要為群眾做善事。為此,他親自登上永固山,在簡單的勘查之后,他把永固山的龍脈走向、風(fēng)行水運邪說一通,并在烽火臺上豎起一根燈桿。每天傍晚,就在燈竿上掛上一個明亮的燈籠,名日:
“天燈”,取“天燈高懸,國泰民安”之意。自那時起,永固山就易名為天燈坡。
1920年,長寨來了一個新縣長叫李靜生,廣西白流人,他帶來一個弟弟李淡生充其幕僚。李淡生是個迷信狂,自稱精通風(fēng)水,諳熟陰陽。在百無聊賴中,他經(jīng)常跋山涉水查看地脈走向,編造了許多盅惑人心的邪說。長寨城因地勢較高,城郭低洼,城內(nèi)僅有兩口水井供全城人飲用。一到冬季,水荒嚴(yán)重,加之人民生活貧苦,居住條件極差,燒的是茅草柴禾,點的是油燈火把,稍不慎,極易引起火災(zāi)。李淡生見此便擺出一副地仙架式糊弄百姓,說什么長寨之所以年年火燒房屋,是因為羊城電形似火炬,而又位居南方,按五行八卦,南方生火,所以城嬙不開南門,責(zé)成長順城門四門開三門,要免除火焚之災(zāi),唯以水相克。因此,必須在天燈坡修一座龍王廟,迎四海龍王供奉之,以便行四海之水制服烈火。共兄李靜生也是愚頑之輩,他聽信李淡生的話,即將沒收慣匪高敬先的數(shù)間瓦房,拆來建在天燈坡頂上,一座龍王廟便在天燈坡出現(xiàn)了。
1938年,新任長寨縣長劉仲雅在地方勢力尖銳的矛盾沖突中死于非命,繼任縣長為了表彰劉仲雅“以身殉職,盡忠-”的氣節(jié),將劉的血衣供奉在天燈坡的龍王廟內(nèi),并改龍王廟為忠烈祠!0”中,因為破除“四舊”,忠烈祠被拆。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燈坡的面貌已大為改觀,往返天燈坡,人們已經(jīng)不用攀越荊棘叢生的小路,寬敞、平坦的水泥石級把縣城和天燈坡連接在一起。天燈坡頂,愚昧的歷史陳跡,已經(jīng)杳無蹤影,代之而起的是長順標(biāo)志性建筑——鐘樓。
目前的天燈坡,山上綠樹成蔭,遠眺尤如一只翠鳥,沿石梯而上及鳥瞰全城,田園風(fēng)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1984年8月1日長順縣人民政府以長政字(1984)42號文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