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祠岑樓位于大荔縣城東17.5公里處的朝邑鎮(zhèn)大寨子村東。東西寬119米,南北長169米,占地總面積20311平方米(包括原金龍寺部分面積)。地理坐標為北緯34°47′,東經(jīng)110°06′。
岱祠,亦名東岳行祠,又名岱祠行宮、崇佑觀、東岳廟。相傳為春秋時期魯班所建,確鑿史料為《朝邑縣志》和清乾隆六年碑石《東岳廟重修漢關(guān)夫子并總嗣圣母二祠碑記》載:唐貞觀元年(627年)重修,宋政和八年(1118年)敕賜崇佑觀額,明隆慶六年(1572年)增修殿宇。祠內(nèi)原建和增建后的規(guī)模是:沿中軸線,前為山門,中岑樓(樂樓),東歌樓、西戲樓、廣場、石牌教坊、左鐘樓、右鼓樓、香亭、長春樓(閣)、獻殿、正殿、寢殿;寢殿東、西、北三面連13間圍廊環(huán)繞,拓基砌臺,并有東、西耳房陪襯。東廡藥王殿、溫神殿;西廡有關(guān)圣帝祠、圣母祠;東、西廡并有七十二山神。由于歷遭破壞,目前惟岱祠岑樓孑然屹立。
岱祠岑樓,亦名岱祠樓。位于岱祠中偏南方向,始建于宋代,歷代多次重修。坐北面南,筑于16×11×1.8米高的磚砌石鑲臺基上,高約17米。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四周廊深2.8米,內(nèi)有支撐樓板的柱子兩根,徑0.54米,高6米。內(nèi)四側(cè)有高10米的通柱12根。內(nèi)東南角有木樓梯可上二層,二層置樓板,周有格子門窗,出門可沿周外廊環(huán)繞游覽。
屋面為三重檐歇山頂,有吻獸。樓面覆蓋琉璃筒、板瓦。磚砌山墻,并施琉璃彩繪-紋浮雕,配有水波紋、云氣、蔓草紋等圖案。上層樓頂舉折較高、中、下層舉折平緩。
室內(nèi)梁架為三架梁四椽屋帶單步梁。檐下四周有斗栱。上層為五鋪作,分布于向外檐兩部分,北面有明間補間鋪作各二朵、東、西、南面各一朵。中層為四鋪作,南、北兩面有明間補間鋪作各二朵,其余各一朵。下層每間補間鋪作均為一朵。九斗栱上有要斗,拱雕飾成“三幅云”式樣。二、三層斗拱均出有批竹昂,四挑角下除有掛垂外,還有單頭旗桿(為清代所加,起支撐作用)。
岑樓古建藝術(shù),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辛勤勞動成果的結(jié)晶,是我們今天研究古代建筑學的寶貴財富。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對岑樓建筑藝術(shù)推崇備至,早于一九三四年就攝存照片,作為研究的寶貴資料收藏。過去的北平劇館也珍藏有此樓的圖樣。
朝邑鎮(zhèn):朝邑鎮(zhèn)位于大荔縣城東14.8公里處。轄15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89個村民小組,34個省、市、縣駐朝單位,總?cè)丝?3979人。耕地3.2萬畝,土地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yōu)越。 朝邑鎮(zhèn)原為朝邑縣舊址,歷史悠久,據(jù)《朝邑縣志》所載,朝邑一名始于西魏大統(tǒng)六年(公元540年),已有1 400多年歷史。1958年大朝并縣后,朝邑縣城改為鎮(zhèn),后為朝邑公社…… 朝邑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