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咸陽市 > 禮泉縣旅游

唐建陵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唐建陵

唐建陵位于咸陽城西北50公里處禮泉縣五將山上。唐肅宗李亨(711~762)墓。爆發(fā)"安史之亂"的次年(756),李亨即位于靈武。在位期間(756~762),為了平定藩鎮(zhèn)的叛亂,借兵回紇,于至德二年(757)秋,收復(fù)長安、洛陽。由于任用宦官為觀軍容使,致使宦官勢力進一步擴大。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后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李亨憂驚而死,葬于建陵。

建陵由陵園、下宮及陪葬墓區(qū)等組成。陵園為夯土城垣,平面呈不規(guī)則矩形,以四隅尚存角樓基址間距計,陵園東墻長1524米,北墻長879米,西墻長1373米,南墻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城垣四面各辟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獅1對,筑闕臺1對。朱雀門(南神門)外設(shè)神道,長763米,其南端筑乳臺1對。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駝鳥、仗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門內(nèi)有獻殿遺址。陵園西南2.2公里有一處長110米、寬70米的建筑基址。當(dāng)為下宮遺址,與《長安志》“下宮去陵五里”所載基本吻合。陵園南偏西約2公里為陪葬墓區(qū),原有封土6座。1961年調(diào)查時尚存3座,今復(fù)查,兩座已無存,僅余汾陽王郭子儀墓1座,亦近夷平。據(jù)《文苑英華》所錄墓志,華州刺史李懷讓亦陪葬建陵。

建陵建制如昭、乾、定、橋、泰諸陵,依山鑿石,陵飾亦如之,只是各類石刻,體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過上述諸陵。因沿山溝壑縱橫,交通不便,游人較少,為現(xiàn)存唐關(guān)中十八陵中保存陵飾石刻最多、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的一座唐陵。由于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區(qū)內(nèi)橫貫?zāi)媳眱蓷l大溝,整個陵區(qū)的遺跡破壞較大。

建陵依山為陵,陵區(qū)周圍20公里陵墓現(xiàn)已非原貌,屢遭破壞,但陵園四角闕址尚在,東南與西南角闕址間距1050米,東北與西北角闕址間距879米,東南與東北角闕址間距1524米,西南與西北角闕址間距1373米,東神門在東神墻偏南處,北神門在北神墻偏西處。

陵園東南角闕高2.5米,底徑12米,西南角闕高3.5米,底徑12米,東北角闕高3米,底徑12.5米,西北角闕高3米,底徑14米,寬12米;南神門,北為獻殿遺址,范圍東西500米,南北50米;長安志卷十六載,建陵下宮去陵五里,在陵園西南2200米有一處長110米寬70米的建筑遺址,疑為下宮遺址。

陵園內(nèi)原有石刻數(shù)處,4門有石獅各1對,朱雀門外有石人10對、石馬5對、鴕鳥1對、翼馬1對、華表1對,玄武門外有石馬3對。今陵園內(nèi)殘存石刻有石門獅8只,每只石獅高1.50米、寬0.90米,石獅雕刻極為精細,肌肉強勁。

神道石刻東西列間距160米,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95米,華表高5.5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計算在內(nèi)。華表上已不存在。橋陵華表的石座上所雕十二瓣覆蓮環(huán)座,而代之以微凸圓盤環(huán)座,建陵華表上部的仰覆蓮之間的蓮珠也變得較小。

從建陵的石刻風(fēng)格來看,普遍較以前唐諸陵體型略小,制造也稍粗疏,與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稱,反映了安史之亂后的唐朝經(jīng)濟由盛而衰的狀況?偟膩碚f,建陵是中唐時期帝陵的代表,文物不僅嘆為觀止,保存也最完好唐代石刻藝術(shù)登峰造極之作,建陵石刻當(dāng)之無愧。

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別名李玙、李嗣升,唐朝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安史之亂時負(fù)責(zé)平叛,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收復(fù)京城長安、東都洛陽;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討安史,使唐朝危而復(fù)興;但卻曾與回紇兵的約定使得洛陽大受破壞。公元762年,唐肅宗因受驚而病情陡然轉(zhuǎn)重,就死于長生殿,時年五十一歲,謚號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廟號肅宗,葬于建陵! 李亨詳細信息++


>>禮泉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