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xiāng)坐落在美麗的呼瑪河畔,白銀納系鄂倫春語,幸福富裕之意。鄂倫春是民族的自稱,是“山嶺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釋為“使用馴鹿的人”。鄂倫春是我國五小民族之一,鄂倫春族人有著性格粗獷,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傳統(tǒng),只有朋友來訪,他們都穿上民族的節(jié)日盛裝,吃“手把肉”,住“仙人柱”,觀賞名族歌舞,參加篝火晚會,盡情領略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淳樸風情。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最后的薩滿”關扣尼老人就住在白銀納鄉(xiāng)。白銀納鄂族民間藝術團多次參加省外舉辦的各種演出活動。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古倫木沓”節(jié)、鄂倫春原始部落等。
白銀納系鄂倫春語,幸福富裕之意。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xiāng)位于呼瑪縣北部,呼瑪河中游北岸的沖擊平原上,地處東經(jīng)125゜54′,北緯50゜49′,南部與興華鄉(xiāng)、韓家園鎮(zhèn)毗鄰,西部與塔河縣相通,北部與鷗浦鄉(xiāng)接壤,屬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東麓。鄉(xiāng)域面積419.5平方公里,轄紅光等6個行政村,是呼瑪縣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1953年9月鄂倫春搜山防火一隊定居于此,后發(fā)展成屯。全鄉(xiāng)總人口2005人,其中鄂倫春族264人。這里生活著漢、鄂倫春、滿、蒙古、回、朝鮮、達斡爾7個民族,為鄂倫春民族聚居地之一。
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xiāng)地處北溫帶北部邊緣,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勢西高東低。除沿呼瑪河沿岸分布著小塊平原外多為山地丘陵。年平均氣溫-2℃。年積雪期長達150多天。結凍期每年平均7個月。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無霜期80至100天左右。春季氣溫較低,夏季炎熱短暫,秋季晝夜溫差大,冬季嚴寒漫長。
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xiāng)地域廣闊,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屬于自愿密集型鄉(xiāng)份,物產(chǎn)尤其是自然資源物產(chǎn)十分豐富。過去曾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掉進飯鍋里”一說。全鄉(xiāng)耕地面積36000畝,人均耕地面積18畝;林地面積45.42萬畝,人均占有森林面積280畝。主要樹種為落葉松,其次為樟子松、白樺、柞樹、楊樹;呼瑪河從境內腹地穿過;有草原面積138700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24600畝;山脈縱橫,水草豐足,是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繁衍場所,野生動物種類十分齊全,現(xiàn)有國家二、三類保護野生動物仍占較大數(shù)量;礦產(chǎn)資源種類較多,儲量極為可觀;中草藥、山野菜、土特產(chǎn)以無公害、無污染優(yōu)勢倍受國內外青睞。
1984年8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呼瑪設置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xiāng),白銀納由鷗浦鄉(xiāng)分出,正式成立了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xiāng)。
鄂倫春族解放以后才由狩獵為主,采集、捕魚為輔的游獵生活開始了定居生活,相繼建立了工廠、供銷社、衛(wèi)生院、文化站和中小學校。此地為依山傍水,資源豐富;境內有呼瑪河、疙瘩干河、依沙溪河等河流,屬黑龍江水系。河中產(chǎn)狗魚、鲇魚、細鱗魚、哲羅魚、鯽魚、鯉魚、重唇魚、大馬哈魚等名貴冷水魚。山上樹種繁多,尤以落葉松、白樺為主,山中有熊、犴、鹿、狍、獐等十幾種名獸,飛龍、松雞等十幾種珍禽。林內還生長著黑木耳、蘑菇、猴頭、靈芝等山珍,F(xiàn)已開辟為民俗風情旅游覽點,并定每年6月8日為篝火節(jié)。
鄂倫春是我國五小民族之一,呼瑪縣的鄂倫春族,原屬于庫瑪爾路,始建于1893年。鄂倫春族長期游獵于東北邊陲,地理環(huán)境熟悉,勇敢善戰(zhàn),清朝時經(jīng)濟被朝廷征調作戰(zhàn)!岸鮽惔骸笔敲褡宓淖苑Q,是“山嶺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釋為“使用馴鹿的人”。有人把鄂倫春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確是精騎善射的民族,世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里以狩獵為生。早年,他們居無定所,過著游獵生活。解放前,私有制雖然確立,但鄂倫春族還保留著原始社會生活的殘余。
1953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鄂族人民下山定居,結束了他們的游獵生活。鄂倫春人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了主人,成為多民族家庭中的一員,享有平等權利,直接參加與管理國家事物,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鄂倫春人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衣食住行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鄂倫春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
鄂倫春民族性格粗獷、能歌善舞、待人熱情好客。對于遠方來的客人,他們都穿上本民族節(jié)日盛裝,燃起篝火,載歌載舞。游人來到鄂鄉(xiāng),同鄂族兄弟共進篝火晚餐,吃著“手把肉”,住著“仙人柱”,觀賞民族歌舞,可盡情領略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淳樸風情。他們還將拿出傳統(tǒng)的手工藝品——精美的樺皮制品供您欣賞與選購。
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是我國東北地區(qū)最古老的滿、達斡爾、鄂倫春等少數(sh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地方性迷信宗教,主持宗教活動的稱為“薩滿”,神靈的代表者也是“薩滿”;顒拥姆绞桨磧热菖c目的的不同也各有別,但基本上都是由作為“薩滿”的人穿神衣、戴神帽、使用神具。鄂倫春族的“薩滿”,有的還要馬匹,說是可以把患者之病轉介于馬,也有會跳神者,但沒有活動。
鄂倫春民族是我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人口數(shù)量在全國56個民族中居53位。鄂倫春族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他們在漫長的狩獵生活中,通過生產(chǎn)實踐創(chuàng)造出許許多多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神話故事、歌謠、諺語等各種題材和內容的民間口頭文字,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它世代相傳,充分反映了鄂倫春族的風土人情,展現(xiàn)了鄂倫春人的文化特征和藝術情感,成為祖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鄂倫春族素以勤勞勇敢著稱于世。在定居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他們游獵于興安嶺上的莽原林海之中,以極為原始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抗擊著極其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和來自統(tǒng)治階級、階層的剝削壓迫,在苦難中頑強地生存、繁衍,并和其他民族一起,共御外侮,用鮮血和生命譜就了一曲曲保衛(wèi)祖國邊疆的壯歌,表現(xiàn)出頑強的民族生命活力和高貴的民族氣節(jié)。鄂倫春人自強不息、艱苦創(chuàng)業(yè),用勤勞的雙手努力建設家園,擺脫了長期遭受掠奪、剝削而造成的貧窮愚昧狀態(tài),使一個繁榮富庶、欣欣向榮的新鄂鄉(xiāng)迅速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信息來源:呼瑪縣委、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