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重慶市 > 潼南縣旅游

潼南縣旅游景點

潼南大佛寺景區(qū)
   大佛寺景區(qū)是位于潼南城西郊的定明山北麓,涪江南岸。景區(qū)內保存有隋、唐、宋、明清、民國時期佛、道教摩崖造像126龕928尊,遺存有碑文以及歷代文人學士書刻的題詠87通,造像記、題記31則;字體各異楹聯21幅。有世界第一室內飾金大佛,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筑七檐佛閣,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聲,全國最大的頂天佛字,罕見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以及翠屏秋月、黃羅帳、合掌石峰、百仙巖、鑒亭、千佛巖、仙……[詳細]
楊闇公故里景區(qū)
   楊闇公故里景區(qū)屬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重慶市六個紅色景區(qū)暨十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轄楊闇公舊居、陵園,楊尚昆舊居、陵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氏民宅五個景點。2011年創(chuàng)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楊闇公烈士陵園位于重慶市潼南縣城郊石碾村尖山子,為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中共重慶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第一任書記兼軍委書記楊闇公烈士而修建,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全國……[詳細]
陳摶故里景區(qū)
   陳摶故里·崇龕花海景區(qū)位于潼南崇龕鎮(zhèn),距潼南城區(qū)30公里,崇龕鎮(zhèn)建于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公元616年,隆龕鎮(zhèn)升建為隆龕縣,縣址瓦子堡史家壩(現大屋村)。712年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諱,改名崇龕縣,967年,崇龕縣降為崇龕鎮(zhèn),民國時期又名漏孔場。1951年建崇龕鄉(xiāng),1967年改名光輝鄉(xiāng),1993年拆鄉(xiāng)建鎮(zhèn),并光輝、紅星、朱家鄉(xiāng)于一鎮(zhèn),取名光輝鎮(zhèn)。2000年7月光輝鎮(zhèn)恢復舊名崇龕鎮(zhèn),被評為重慶……[詳細]
楊闇公烈士陵園
   楊闇公烈士陵園是全國4A級旅游景區(qū),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重慶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陵園修建于1987年,由鄧小平親筆題寫園名。2010年6月,楊闇公烈士陵園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改擴建,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筑學專家齊康教授負責主持規(guī)劃設計和施工方案,占地面積由12.5畝擴大到50畝,功能由下而上一共分為四個區(qū),分別是入口休憩區(qū)、陵園瞻仰區(qū)、展覽辦公區(qū)和森林公園區(qū)。墓塋……[詳細]
雙江古鎮(zhèn)
   雙江古鎮(zhèn)景區(qū)距離潼南城區(qū)8公里。古鎮(zhèn)始建于明末清初,北枕銀龍山、南屏金龍坡、東臨滔滔涪江,猴溪河繞山轉,恰似玉帶纏腰,溪水和山巒對古鎮(zhèn)形成了兩個層次的環(huán)抱,極具山水特色,素有“小重慶”之稱,小街窄巷,灰磚青瓦,深宅大院,雕梁畫棟,翠竹叢叢,古榕蔭翳,濃濃地透出沁人的古色、古香、古韻,流淌出深厚的歷史積淀和人文內涵,“雙江古韻”八大景觀被譽為“重慶小十景”之一。雙江古鎮(zhèn)經過400多年的發(fā)展與傳承,積……[詳細]
潼南東升茶山農業(yè)觀光園
   位于潼南縣城之東約8公里處的梓潼鎮(zhèn)李臺村茶樹灣,有小泥路可以直達,約需10分鐘車程。園區(qū)創(chuàng)建于1998年,以潼南茶葉有限公司所轄的萬畝茶葉基地為依托。屬淺丘地貌,坡丘起伏不大,地勢相對平坦;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達150萬立方米蓄水量的藏糧湖點綴其中。園區(qū)由茶葉基地、茶葉研究所、茶葉加工廠、藏糧湖四個部分組成。茶葉基地:園區(qū)的茶葉基地有5000畝成片茶林和300畝茉莉……[詳細]
興隆街大院
   興隆街大院位于雙江古鎮(zhèn)銀龍路71號雙江鎮(zhèn)中學內。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系解放前雙江富商楊紫豐的住宅,解放后收為軍產,駐某部隊一個教導團,93年收歸地方政府,作為雙江鎮(zhèn)中學校址,2006年12月31日潼南縣政府公布為潼南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興隆街大院為單檐穿逗式、抬梁式懸山磚木結構古建筑,座北向南,呈南北豎向長方形復四合院布局。北靠銀龍山,南與金龍山系對峙,涓涓猴溪從西面環(huán)……[詳細]
源泰和大院
   源泰和大院位于潼南縣城西北10公里的雙江古鎮(zhèn)正街50號,前系解放前楊宣豫的宅第,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歷時8年,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竣工落成。該宅地承襲“楊三泰”號名,稱號為楊源泰,因宅主楊宣豫字季和,遂在“源泰”后加一“和”,字,故稱“源泰和”。解放后收歸地方政府,由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委托雙江鎮(zhèn)政府實施管理。 清代源泰和大院為單檐穿逗、抬梁、懸山式木結構建筑,座南面北,呈……[詳細]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慶市潼南縣城西北1.5公里定明山下。潼南大佛寺唐咸通年間(860-874年)始建,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禪寺”。后因宋朝在寺內依山鑿一大佛,改稱“大佛寺”。寺依山崖凌空而立,廟高33米,梯臺狀,佛閣七層,層層飛檐高翹,皆覆琉璃瓦。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蓋七重飛閣以蔽風雨,今尚完好,大佛寺歷史上曾重建三次,最后一次是民國十一年重建。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閣、觀音殿、玉皇殿、鑒亭四……[詳細]
潼南龍興寺
   龍興寺位于潼南縣城南40公里的小渡鎮(zhèn)匯集代場村,在唐代銅梁縣城遺址邊緣的廟兒坡小丘上。建造于明代順四年(1406),原有三重殿,今僅存正殿及后殿的一開間。正殿為廡殿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屋面現狀已經改為小青瓦屋面,翼角、脊飾大部分垮塌,修建于高80厘米的素面臺基上。當心間闊7米,兩梢間面闊5.7米,副階周匝0.65米,通面闊20.1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3.15米,高8.2米,建筑面積284.63平……[詳細]
潼南金佛
   潼南金佛位于重慶潼南的定明寺,始鑿于唐代,全身通高27米。號稱為天下第一的“中華金佛”。巨大的貼金大佛釋迦牟尼,依山面水而坐,巍巍然端坐在高高石刻佛龕上,全身金裝,光彩眩目。佛像面目端莊、神態(tài)和諧,比例勻稱、衣紋流暢,透出南方“絲綢之路”與“小乘佛教”的影響,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確屬唐代石雕中的精品、杰作。潼南金佛為佛、道二家共同鑿造的一尊大型摩巖飾金大佛。宋碑載其高八丈,號金仙,故稱八丈金仙,俗……[詳細]
雙江楊氏民宅
   雙江楊氏民宅,又名田壩大院,位于雙江鎮(zhèn)正街85號,因該宅基地原為大片良田,故俗稱“田壩大院”。 系雙江首富楊守魯的家宅,始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歷時12年于光緒庚寅年(1890)落成,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大院坐南面北,為單檐懸山頂木結構四合院式建筑。中軸線上為主要建筑,面闊七間,共四進,呈四合院布局,每進均建天井、欄桿、回廊、花臺。主建筑左側另建附屬建筑,有甬道相通。共有大、小房屋,……[詳細]
潼南楊氏民居
   楊氏民居,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目前西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最具規(guī)模、最具特色的清代民居建筑之一,被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民族的瑰寶”。楊氏民宅從設計到建造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品位,是經典清代民居建筑,被譽為“清代民居博物館”。時代:清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地區(qū):重慶市潼南縣批次:第六批田壩大院,又名楊氏民宅基地,位于雙江鎮(zhèn)正街85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南面北,有……[詳細]
馬龍山臥佛
   馬龍山:在潼南至大足公路段的臥佛鎮(zhèn),有一處我國唯一的年代最晚,規(guī)模最大的摩巖造像群。存有雕刻186龕,631尊,圓雕石像92尊,共計造像723尊,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龕長40余米,最小的一龕僅0.57米。建于1926年。其建造年代之晚,規(guī)模之大在我國石窟寺建造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馬龍山臥佛:摩巖鑿造在馬龍山太陽坡的北面巖壁上,是大足會首肖益謙請石刻大師于民國十九年春(1930)開鑿,民國二十年(1931……[詳細]
潼南農業(yè)旅游度假區(qū)
   重慶潼南農業(yè)旅游度假區(qū)核心區(qū)位于潼南區(qū)太安鎮(zhèn),距遂渝高速潼南出路口約9公里,集瓜果長廊、種植模式展示、中小學生農業(yè)教育示范、農業(yè)科普、田園觀光養(yǎng)生為一體的國家級現代農業(yè)示范園。景區(qū)內建筑面積達一萬平方米的玻璃“蔬菜博覽園”,展現蔬菜先進栽培模式、科技種菜以及1000多種奇瓜異果的“重慶潼南綠蔬菜博覽園”。景區(qū)有集農業(yè)科技、歷史、文化、教育、娛樂一體的多媒體展示現代農業(yè)科技的“現代農業(yè)科技博覽館”,……[詳細]
全部潼南縣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