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株洲市旅游

株洲市紅色旅游景點

芋園文化旅游景區(qū)(李立三故居)
  故居位于淥江鄉(xiāng)福建圍村。1891年,立三祖父元吉購置,土木結構平房,占地面積2355平方米,建筑面積922平方米,座東朝西,黃色圍墻,八字柴門,門額題“芋園”。門聯為“春華秋實,日升月恒”。進柴門15米為正屋,大門石刻門額由原中央總書記題“李立三同志故居”。為紀念其革命功勛,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撥款19萬余元,按原貌修復李立三故居,設陳列館展覽其生平事跡,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故居前廳過天井為正堂屋,正面墻臺桌上,陳設李立三半身塑像。左橫堂屋兩側,對稱4房,分別為立三及其父母與弟妹臥室。右橫屋及住房,現為輔助陳列室,陳列230多件實物、照片、文字資料,介紹立三同志艱苦奮斗一生的業(yè)績。1999年11月16日,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紀念李立三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總工會主席-出席并講話。11月18日,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詳細]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位于株洲市茶陵縣城關鎮(zhèn)前進村三角坪。舊址原系南宋至清代的縣(州)署衙,始建于宋代中葉,占地10521平方米。地處湘贛要沖的茶陵縣,是井岡山的西部屏障。當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上安家后,毛澤東便將攻打茶陵作為向外發(fā)展的首選目標。趁著駐守茶陵的國民黨正規(guī)軍調走之機,1927年11月18日,工農革命軍主力近500人在團長陳皓等率領下,勝利攻占茶陵縣城。這是工農革命軍進軍井岡山之后占領的第一座縣城。工農革命軍進城后,陳皓等領導人缺乏管理經驗,他們不做群眾工作,僅委派了一個縣長,完全按舊政府一套制度行事,部隊所需經費仍由商會攤派。宛希先在力促中共茶陵縣委成立和工農群眾組織恢復的同時,目睹了新成立的茶陵縣政府種種弊端,以及陳皓等軍官的所作所為,甚為憂慮,寫信囑人送交遠在茅坪的毛澤東。毛澤東立即復信宛希先,指示:由部隊派人當縣長是不對的,不能按國民黨那一套辦。要成立工農兵政府。要保護商店……[詳細]
3、楊得志故居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得志故居
  楊得志故居位于株洲市株洲縣南洲鎮(zhèn)湘淥村(原南陽橋鄉(xiāng)三望沖村)。1911年1月,楊得志出生于醴陵縣南陽橋(今屬株洲縣南洲鎮(zhèn))。1928年參加工農革命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排長、連長、團長、副師長、師長、縱隊司令員、野戰(zhàn)軍司令員、華北軍區(qū)第2兵團(后改為19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志愿軍副司令員、司令員,濟南軍區(qū)、武漢軍區(qū)、昆明軍區(qū)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十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為紀念楊得志誕生100周年,2010年,株洲縣委、縣政府修繕了--故居,同時在故居旁設立楊得志生平事跡陳列室,展出--將軍遺物和相關歷史資料。楊得志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詳細]
紅軍標語博物館
  紅軍標語博物館,國家3A級景區(qū),經中宣部審批的全國第一家紅軍標語專題博物館,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名錄。紅軍標語博物館選址在當年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召開群眾大會的炎陵縣霞陽鎮(zhèn)大操坪,總占地面積13500平方米,博物館主體外墻通體為紅色,正面造型為左右各三面紅旗,寓意為“邊界的紅旗始終不倒”。炎陵縣原名酃縣,位于湘東南邊陲、羅霄山脈中段,是井岡山革0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上,炎陵縣以重筆濃墨留下了中國0革命活動由城市向農村的第一工作重點轉移;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和-的第一次會面;毛澤東實現黨指揮槍重要思想的首次支部建在連上;解決中國革命土地問題的根據地第一次分田運動以及對部隊進行政治教育等不朽篇章。從1927年至1937年,毛澤東、-、陳毅、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率各路紅軍在這里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進行黨的建設、軍隊建設和政權建設的革命實踐活動。羅霄碧血鑄書劍,……[詳細]
醴陵先農壇(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舊址)
  先農壇——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舊址位于株洲市醴陵市城區(qū)東正街28號。清雍正五年(1727年),醴陵在五里牌籍田旁建神農殿。籍田為天子、諸侯和地方政府征用勞役耕種的國有田。春耕前,皇帝、諸侯、地方行政長官在先農壇開祭后,在殿前象征性執(zhí)犁三耕,表示朝廷重農,為春耕開犁。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建先農壇于城東現址,占地95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石結構。前廳有蘭門,過丹墀為正殿,丹墀兩邊有近3米寬回廊連接前廳和正殿。先農壇東有啟春(春牛)坪,為迎春時陳列芒神和春牛場地。大革命時期,先農壇為中共醴陵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和縣農民協會機關駐地。正殿左廂房為縣農協委員會長孫筱山臥室。前廳右側室為農會接待室,左為縣農協副委員長唐寄凡辦公室兼臥室。從左室穿過道通中共醴陵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羅學瓚辦公室兼臥室,也是毛澤東來醴陵考察農民運動時的臥室和辦公室。1927年1月27日至2月4日,毛澤東來醴陵考察農民運……[詳細]
醴陵烈士陵園
  醴陵乃湘東老區(qū),紅色根據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記載有近4000名烈士。在歷次革命戰(zhàn)爭中,醴陵人民前仆后繼,英勇奮戰(zhàn),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醴陵烈士陵園始建于1951年,原址在城郊獅子坡黃牛不出欄,占地20畝。1985年撤縣立市后,城市需要擴容,1986年烈士陵園搬遷至西山公園北麓,1997年被列入湖南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列入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是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學習瞻仰,憑吊紀念烈士的場所,是對廣大群眾和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神圣殿堂。2005年重塑了左權將軍石像,2009年至2010年,我市組織對烈士陵園的全面改建,拆除圍墻、靈堂,新建牌坊式大門、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碑,改建了紀念廣場,安裝了路燈,補修了通道,陵園綠化再換新顏,完成了陵園開放、莊嚴、肅穆、幽雅的升級。2011年,醴陵市政府研究決定,再次劃撥近20……[詳細]
洣泉書院(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活動紀念館)
  洣泉書院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始建于宋嘉定年間,原名黃龍書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縣周仁魁重修,并拔官田充實經費,更名為烈山書院。嘉慶二年(1797年)酃縣知縣趙宗文增修齋舍,因縣有洣水發(fā)源南境之根索嶺下自東南流入西北,貫穿縣境,于是取學者誠能如泉之涓涓不息,則百川學海無不可至之意,將烈山改為洣泉,道光五年(1825年)知縣沈道寬將書院遷建至北門外校場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年),邑紳萬典璋將書院遷回原址,復名洣泉,此后洣泉書院興學不斷,當時書院有學田272畝,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經費,著名的山長有安仁周元和、寧鄉(xiāng)王開卓等,清朝末年洣泉書院被改為第一高級小學堂。洣泉書院處于洣水發(fā)源地,背青臺、面鹿原,遙望云秋,諸山而列,書院坐北朝南,以南北為中軸線,東西兩廂房對稱,屋檐施石溝滴水,封火山墻,房檐四角起翹高挑,玲瓏別致,屬江南清初祠堂建筑形式。洣泉書院大門兩側鐫制的對聯,莫……[詳細]
毛澤東水口連隊建黨舊址
  毛澤東主持首次“支部建在連上”舊址(葉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縣水口鎮(zhèn)水南村。1927年9月底,毛澤東在三灣改編時提出將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為進一步加強連隊黨的建設,毛澤東多次要求各連黨代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士兵中發(fā)展一批工農骨干分子入黨。在離開三灣的行軍路上,毛澤東利用休息時間,找戰(zhàn)士談心,進行共產主義信念和革命前途教育,從中發(fā)現、考察、培養(yǎng)了一批建黨積極分子。部隊到達酃縣水口后,有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各連黨代表也在戰(zhàn)士中發(fā)現、培養(yǎng)了不少工農出身的積極分子,毛澤東感到在戰(zhàn)士中發(fā)展黨員的條件已經成熟。特別是部隊連續(xù)發(fā)生逃跑事件,將支部建在連上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10月15日上午,毛澤東主持召開連以上黨代表會議。他在會上指出:部隊連續(xù)發(fā)生干部和戰(zhàn)士逃跑事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政治工作完全抓不到士兵,一遇到困難,就經不起考驗?偨Y其中的教訓,我們只有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把黨的領導……[詳細]
中村軍民訴苦大會舊址
  中村軍民訴苦大會舊址位于株洲市炎陵縣中村鄉(xiāng)中村村小鋪頭組。1928年3月下旬,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策應湘南起義,在酃縣中村集結。一天上午,毛澤東帶領幾名戰(zhàn)士,挑著從土豪家沒收的糧食、衣物,來到聯西村窮得揭不開鍋的葉老漢家。幾名戰(zhàn)士走進破舊不堪、黑咕隆咚的矮屋,對葉老漢說:“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是專門幫助窮人鬧翻身的部隊。聽農民兄弟說,你家早就斷糧了。所以,毛委員今天特意送來一點糧食和衣服,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打土豪沒收過來的,請您老人家收下吧。”葉老漢忙說:“不要,不要!”毛澤東知道老人家有顧慮,便親切地對他說:“老人家,你別害怕,糧食是窮人種的,布是窮人織的,今天,我們從土豪劣紳家奪回來分給窮苦農民,叫物歸原主!比~老漢還是不敢收。毛澤東深知其中原因,他叫一名戰(zhàn)士找來一把筷子,先取出一根遞給葉老漢折,葉老漢沒費吹灰之力,就“叭”的一聲,把這根筷子折斷了。接著,毛澤東把剩下的一把筷子……[詳細]
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師部舊址(周家祠)
  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師部舊址(周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縣中村鄉(xiāng)中村村。1928年3月初,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員、湘南特委的軍事部周魯來到井岡山,指責毛澤東躲在井岡山,沒有一點發(fā)展前途,并傳達了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決定:給毛澤東以“開除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和“撤消現任省委委員”的處分,撤消前委,改組為師委,由何挺穎任書記,毛澤東任師長,并命令立即開往湘南,策應湘南起義。1928年3月18日,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到達中村,師部設周家祠。工農革命軍到達中村前后,軍內和黨內不少同志對湘南特委的指責和強令部隊開往湘南,對撤消前委和毛澤東的前委書記職務,甚至傳說,毛澤東開除了黨籍,而心存不滿和怨氣,并議論紛紛。為了讓部隊了解事實-,統一部隊的思想和行動。3月19日晚,毛澤東、何挺穎在周南學校主持召開了工農革命軍第1師師委和中共酃縣特別區(qū)委聯席會議。毛澤東說:“3月上旬,湘南特委派周魯來到寧岡,向……[詳細]
橋頭江家——毛澤東水口舊居
  橋頭江家——毛澤東水口舊居位于株洲市炎陵縣水口鎮(zhèn)水口村橋頭江家組。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抵達三灣,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將1個師3個團縮編為一個團,在軍隊內部成立士兵委員會,并提出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營以上建立黨委,全軍由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指揮,從而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接著于10月3日,在寧岡左城召開前委擴大會議,總結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討論了爭取袁文才、王佐兩支地方武裝等問題。隨后在袁文才的幫助下,在茅坪建立留守處和后方醫(yī)院,將傷病員妥善安置,又繼續(xù)往湘南進軍。1927年10月中旬,部隊抵達酃縣水口,毛澤東居住在水口橋頭江先欽家里。在水口有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毛澤東考慮在三灣改編時只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議題,但還沒來得及實施,于是在這里召開了各連隊黨代表會議,討論“支部建在連上”實施問題,并通過了各連隊在行軍途中秘密發(fā)展的6名……[詳細]
何孟雄故居
  何孟雄故居位于株洲市炎陵縣中村鄉(xiāng)龍?zhí)洞。故居系晚清時期何孟雄的老曾祖父何青云所建住宅。何孟雄于1898年6月出生,1914年夏考入岳云中學。1917年春改名何純,考入湖南公立工業(yè)專門學校,常與長沙學聯和本校學生毛澤東、蔡和森、張昆弟、李維漢等一起參加-。1918年,在楊昌濟先生的幫助下,與蔡和森等人離開長沙到北京。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指導和幫助下,何孟雄加入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1月,加入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何孟雄是全國最早的50余名黨員之一;同年秋,任黨領導工人運動的北方勞動組合書記部成員;同年冬,中共北京地委成立,任地委書記兼組織委員;1925年5月1日,任剛剛成立的京綏鐵路總工會秘書長;1926年初,調任中共唐山地委書記;1926年冬,調到當時的革命中心武漢工作,任中共漢口市委組……[詳細]
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駐酃縣水口團部舊址(朱家祠)
  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駐酃縣水口團部舊址(朱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縣水口鎮(zhèn)水口村。1927年10月中旬,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酃縣水口,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團部設在朱家祠。毛澤東在這里接見了酃縣第一個黨支部——涼橋黨支部書記周禮。周禮向毛澤東匯報了中共酃縣特別支部和農民協會在大革命失敗后遭敵人破壞的情況和涼橋臨時黨支部的工作情況。毛澤東對臨時黨支部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隨后,問周禮酃縣有沒有國民黨駐軍。周禮告知到現在為止,酃縣還沒有國民黨的正規(guī)部隊,只有南鄉(xiāng)和東鄉(xiāng)兩個挨戶團。南鄉(xiāng)挨戶團頭子叫陳大觀,有30支槍,東鄉(xiāng)挨戶團頭子是賈威,有七八十支槍。為了解酃縣及周邊的地形和敵情,毛澤東交待周禮辦3件事:一是畫一張詳細的酃縣地形圖;二是為部隊找一名向導;三是去茶陵偵察一下敵情。部隊在水口休整了十來天,是秋收起義撤退湘南以來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利用這段時間,毛澤東深入開展社會調查,……[詳細]
茶陵縣烈士陵園
  該園系茶陵縣為紀念革命先烈所建,位于株洲市茶陵縣城關鎮(zhèn)交通社區(qū)。陵園中心的最高處,挺立著高高的烈士紀念碑,碑文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紀念碑旁安葬著譚思聰等革命烈士的遺骨。園內主要景點是茶陵縣革命博物館和烈士紀念碑。其中革命博物館館舍原為縣展覽館,1979年籌辦革命紀念館,同年10月開放。2001年籌辦改單一紀念館為綜合博物館,博物館分為三廳一室即歷史博物廳(歷史沿革、城池城堡、名人跡蹤、風景名勝、館藏文物)、革命斗爭史紀念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成就廳、名人室。館舍占地5432平方米,建筑面積1692平方米,其中,歷史博物廳、名人室計534平方米,紀念廳、社建廳計702平方米,陳列展墻1408.5平方米,共陳列文物1243件(含復制品),其中革命文物219件,其中收藏較好的是革命文物和字畫、古籍印版。茶陵縣烈士陵園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1……[詳細]
紅軍標語樓——江家試館
  年代不詳。位于湖南省炎陵縣霞陽鎮(zhèn)。此為湖南省內紅軍標語最集中的紀念建筑。江家試館始建年代不詳。此屋坐北朝南,系江南晚清民居建筑形式,土木結構,陰陽合瓦頂,硬山頂屋面,兩層0式。占地256平方米,建筑面積413平方米。面闊3間,進深3間。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前廳、后廳。前廳左右有兩廂房,后廳左右有梢間,前廳有板式木梯通往0。1932年,李天柱、王震先后率工農紅軍湘東獨立第一師在酃縣城區(qū)進行革命活動時,在江家試館內外和樓房的墻壁上寫下了大量革命標語。1970年,將石灰、黃泥清除后,30余條(組)紅軍標語即顯露出來。標語內容主要為:1、請看國民黨十大罪惡一、勾結帝國主義,出賣民族利益。二、背叛中國革命,-工農群眾。三、幫助資產階級,禁止工人罷工。四、庇護土豪劣紳,加重租息剝削。五、克扣士兵軍餉,以飽軍閥私囊。六、抽收苛捐雜稅,剝削工農小商。七、強行黨化教育,束縛青年思想。八、取消民眾團體,剝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