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第一批省保)時代:明地址:太原市迎澤區(qū)狄梁公街原名白馬寺,后改延壽寺、宗善寺,明代更名崇善寺。崇善寺創(chuàng)建于隋唐之際,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障的三子晉恭王朱棡為紀念其母高皇后,在該寺原址上大行擴建,洪武二十四年修建落成。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部分建筑被火燒毀,現(xiàn)僅存主體建筑大悲殿。大悲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座落在高臺基上,建筑面積900多平方米。瓦頂為黃綠……[詳細] |
趙樹理舊居(含沁水趙樹理故居)趙樹理舊居(含沁水趙樹理故居)(第四批省保)時代:民國地址:太原市杏花嶺區(qū)南華門15號趙樹理舊居位于杏花嶺區(qū)南華門15號,建筑占地面積315.45平方米。故居系一面圍墻的三合院結(jié)構(gòu),青堂瓦舍,磚木建筑,是一處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民居。門口石碑上鐫刻著薄一波題寫的“趙樹理故居”5個大字。1965年初,趙樹理一家老小住進此院,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后幾年的時光,直至1970……[詳細] |
徐溝城隍廟與文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太原市清徐縣徐溝鎮(zhèn)城隍廟始建于金大定年間(1161-1189),明初被水淹沒,景泰年間(1450-1456)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除戲臺外,建筑又被火焚后再建。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戲臺(下為山門)、大殿和寢宮,兩側(cè)為鐘樓、鼓樓、配殿等。戲臺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又稱棲云樓,坐南朝北,建筑……[詳細] |
寶梵寺(第五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太原市清徐縣東于鎮(zhèn)東于村寶梵寺,據(jù)清碑記載,始建于宋宣和元年(1119),金、元時期屢有補葺,明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四十五年(1566)、萬歷年間(1573~1620)三次重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又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遺構(gòu)。寶梵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院落東西長82.7米,南北寬43.2米。占地約3600平方米。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建有戲臺、山門、……[詳細] |
南高莊城址(第五批省保)時代:明地址:太原市陽曲縣大盂鎮(zhèn)南高莊村上店南高莊城址占地11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現(xiàn)存東墻、西墻、北墻及護城壕、城垛等,北城門外現(xiàn)存甕城,南城門西側(cè)有“三和長屏”石匾,題記“萬歷二年歲在甲戌秋八月吉日”。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寬北窄,保存基本完整。周長約2000米,厚5米,高約10米。在東、西城墻依護城河夯筑,不甚規(guī)整,分別建有5個城垛,墻體日久風化變薄,有坍塌和人工洞口……[詳細] |
嚴香寺(第二批省保)時代:宋地址:清徐縣西馬峪鄉(xiāng)都溝村又名都溝石窟。據(jù)清源縣志載,宋元祐三年(1088年)十月十五日鑿出石洞。北宋紹圣年間(1094-1098年)在洞外建慈云禪寺,形成禮拜窟與附近建禪院的石窟寺院組合。清末更名為嚴香寺,此后屢有增修,建玉泉閣、羅漢堂、龍王廟、觀音閣等建筑。現(xiàn)寺院已廢,僅存小型洞窟五處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慈云禪寺重修碑一通。石窟坐北朝南,在長10米、寬5米……[詳細] |
山城峁遺址山城峁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婁煩縣婁煩鎮(zhèn)舊婁煩村是一處仰韶晚期文化和龍山早期文化遺址。分布密集、面積較大,以汾河水庫西岸的舊婁煩鎮(zhèn)古城墻遺址為起點,依山形成,向西緩坡延伸約800米,南北寬350米,遺址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經(jīng)測定,時代距今約5000至4300年之間。遺址以新石器中晚期為主,最晚到夏商時期,包含了仰韶、廟底溝二期、龍山等文化內(nèi)涵。曾出土仰韶晚期高領罐、盆、泥……[詳細] |
中共陽曲縣委員會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8年地址:太原市陽曲縣黃寨鎮(zhèn)黃寨村中大街15號中共陽曲縣委員會舊址是陽曲縣解放前夕所成立的中共陽曲縣委辦公場所?箲(zhàn)勝利后,華國鋒任中共山西陽曲縣委書記兼武工隊政委,曾在中共陽曲縣委員會舊址二進院上西房居住、辦公。中共陽曲縣委員會舊址原為當?shù)貏⑹厦裾?948年11月3日被征用作為中共陽曲縣委辦公場所,直至1953年政府遷至黃寨村南坪。原中共中央主席、……[詳細] |
清泉寺(第四批省保)時代:元、明、清地址:清徐縣清源鎮(zhèn)平泉村因寺前清泉晝夜長流,故名。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5年),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依山而建,分為三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觀音閣、正殿、五福洞、九蓮洞等。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正中塑主佛像三尊,周圍有木雕像二十余尊。觀音閣為雙層樓閣式重檐歇山頂建筑,下層四周圍廊,上層塑有蓮臺坐佛觀音,蓮臺下塑四大天王像![詳細] |
孟家井瓷窯遺址孟家井瓷窯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宋地址:太原市迎澤區(qū)孟家井村北遺址位于太原市東15公里的孟家井村。村北以燒造黑、白、青、紫釉瓷器為主,村西大道東側(cè)主要燒造白釉印花瓷器。瓷片堆積面積約有2000多平方米。從采集標本看,器型以民間實用的碗、碟為多,同時還有罐、缽、燈、枕等器物。孟家井所燒瓷器古樸渾厚,在器物造型、紋飾釉色、工藝等方面都具有地方特色![詳細] |
清徐香巖寺(第四批省保)時代:金地址:清徐縣馬峪鄉(xiāng)東馬峪村俗名無梁殿,創(chuàng)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依山而建,主體建筑為石結(jié)構(gòu)無梁殿三座,由東到西依次排列,分別為地藏殿、釋迦殿和觀音殿。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三大殿外檐均施仿木石構(gòu)件,殿內(nèi)四角石雕單翹斗拱,其殿頂用抹棱石梁由大到小逐層迭澀成八角藻井,不用梁架,故稱:“無梁殿”![詳細] |
太原清真古寺太原清真古寺(第四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太原市杏花嶺區(qū)解放路48號據(jù)寺內(nèi)清光緒二年(1876年)碑文記載:唐貞元(785年)創(chuàng)建,后歷代屢有修葺。古寺坐西朝東,為兩進院落布局,面積2300平方米,寺內(nèi)有大殿、講經(jīng)房、省心樓、碑亭、沐浴室、會議廳、阿訇室等建筑。是我國華北地區(qū)保存較好的清真古寺之一。……[詳細] |
顧名思義,即山西省政府,位于太原市府東街101號。始建于北宋初期,迄今已渡過一千多個風雨春秋。千余年來伴隨著改朝換代,歷經(jīng)滄桑,屢經(jīng)修繕、改建和擴建,一直為山西的政治中心、決策者的府第。北宋大將潘美曾在此扎營做帥府,后為州治、府治。金朝為河東路治。元代為行中書省治。明、清兩代統(tǒng)治者又將此院作為山西的巡撫衙門。辛亥革命后為閻錫山的督軍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綏靖公署。抗戰(zhàn)初為第二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太原淪陷……[詳細] |
文殊塔(第五批省保)時代:唐地址:太原市清徐縣馬峪鄉(xiāng)碾底村西北約3公里簡介:文殊塔位于梵宇寺北側(cè)山崗上,是清徐梵宇寺創(chuàng)建以來,迄今保留唯一的建筑實物。占地面積101.40平方米,坐北朝南,石砌二層方形佛塔,下承臺基二層,邊寬8.5米,上有塔座,邊長3.3米。塔身第一層邊長3米、第二層邊長2米,總高約5米。南向有龕。每層均石雕出檐,檐下枋上有石雕蓮形圖案,上覆二層仰蓮,塔剎已毀。文殊塔為方形唐代石塔……[詳細] |
東太堡遺址東太堡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至漢地址:太原市迎澤區(qū)郝莊鄉(xiāng)東太堡村遺址分布在太原東山山麓下的臺地上,面積約2-3平方公里,保存較完整。1975年,在狄村東南側(cè)平整土地時發(fā)現(xiàn)了一批陶器,距地表深1--2米,與陶器共存的還有人骨殘骸。陶器出土時分為兩層,排列整齊,其種類有斝、鼎、鬲、甗、豆、罐、角、盆等,共計20件。1980年東太堡村村民在村東掘土時,又發(fā)現(xiàn)了一座帶有各類隨葬陶器的豎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