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黃岡市旅游

黃岡市文物古跡介紹

1、東坡赤壁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赤壁
  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說,文赤壁位于黃州,是因蘇東坡在此吟誦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而著名。黃州西北有座赤鼻山,靠江邊的巖石突出下垂,顏色赭赤,屹立如壁,所以又稱赤壁。赤壁背山面江,風景優(yōu)美,北宋蘇軾被貶黃州時,經常約請一些友人,到這里游覽。公元1082年7月16日晚上,蘇軾和幾個友人駕著小船,游覽赤壁;貋碇,蘇軾就寫了那篇有名的《前赤壁賦》。過了三個月,他和兩個友人再游赤壁,又寫了一篇《后赤壁賦》。這兩篇賦文非常優(yōu)美。人們對這兩篇賦給予很高的評價,所以把黃州赤壁稱為東坡赤壁。這里的風景令游人贊嘆不已,其珍貴之處是那琳瑯滿目的歷代騷人墨客留下的書畫碑刻。蘇東坡的《景蘇園帖》碑刻,其字如江河流瀉,是蘇軾書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人稱為“國中之寶”,書法評論家認為可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姪稿》相媲美,被世人推崇為“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嵌于坡仙亭內的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其……[詳細]
四祖寺及四祖寺塔
  四祖寺位于鄂、贛、皖三省交界的黃梅縣城西約15公里的雙峰山腰,又名正覺院或西山寺。原專指佛教禪宗四祖大醫(yī)禪師道信創(chuàng)建的寺院。現(xiàn)泛指包括西山(又名破額山、雙峰山)、毗盧塔、魯班亭、靈潤橋(俗稱花橋)、碧玉流、傳法洞、夾木石等景點在內的禪宗圣跡。四祖寺因道信系禪宗四祖而得名;道信在四祖寺傳法三十余年,傳衣缽于五祖弘忍。唐代宗賜謚號“大醫(yī)禪師”,沿用至今。四祖寺系全國屈指可數(shù)的禪宗古剎之一。現(xiàn)存的主要古跡有:毗盧塔即四祖真身塔、碧玉流、靈潤橋、魯班亭、傳法洞、黃梅山、黃梅水、夾木石、石磯魚等等!拔魃奖逃瘛笔屈S梅古代十景之一。唐、宋古塔。位于湖北省黃梅縣大河鎮(zhèn)四祖寺三座,形制各異,是佛教禪宗重要遺存。四祖寺為唐初佛教禪宗四祖道信道場,始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年),明正德、萬歷、清同治年間多次重建,終毀于兵燹,F(xiàn)存毗盧塔、眾生塔、衣缽塔、靈潤橋、四祖殿、蕉云閣及多方摩崖石刻。毗盧塔又名慈云塔、真身……[詳細]
3、黃梅五祖寺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梅五祖寺
  五祖寺又名東山寺,位于黃梅縣城北13公里的東山,是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法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得衣之地。它既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又是著名的旅游勝地。而且在國際上,特別是日本、印度等東南亞國家享有盛譽。東山,又名馮茂山,海拔八百米,氣候宜人,宏偉輝煌的廟宇建筑群就座在山峰之中。五祖寺是由五祖寺弘忍大師親手創(chuàng)建于唐永微五年(公元六五四年)。弘忍大師俗姓周,祖籍黃梅縣濯港人,生于隋代仁壽元年(公元六零一年),圓寂于唐上元二年(公元六五七年)享年七十四歲。寺廟自唐到清十分興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樓閣一千多間,僧侶一千多人,先后還出了一百多名高僧。自建寺以來,每年朝山的香客數(shù)以萬計,不少的文人騷客前來游覽,并留下許多贊美的詩句。唐代宗賜封弘忍大師為[大滿禪師],南唐加封為廣化禪師。唐宣宗改賜寺為[真慧禪師],宋黃宗御書[天下祖庭],宋微宗御書[天下禪林],元文宗賜弘忍大師法號為[妙圓普……[詳細]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qū)革命烈士陵園
  位于城關鎮(zhèn)(縣城),面積約1平方公里,由牌坊、紀念碑、烈士祠、烈士紀念館、烈士墓、骨灰堂和園林等組成,園內建筑古樸典雅,綠色琉璃瓦頂蓋,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登上錁子山可眺望縣城全景。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qū)革命烈士紀念館位于烈士陵園內,建筑面積2463平方米。館房為古典庭院式結構,長廊環(huán)繞,飛檐碧瓦。館內設序廳和8個陳列室、1個畫室,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該館題詞,內陳設著230名著名烈士(其中省軍級27名、地師級78名,縣團級72名、被-授予軍事家的3名)的事跡簡介,以及烈士遺物、照片、詩抄和雕塑等。將軍墓園位于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歷史紀念館和英烈墻后方錁子山上修建18座陵墓,其規(guī)模和形制各不相同,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1963年,在錁子山上修建沈澤民、蔡昇熙、吳煥先三位烈士墓。此后,許多開國將軍、老紅軍生前都表示去世后要回家安葬。為滿足他們落葉歸根的愿望,表達人們的……[詳細]
李先念故居紀念園
  李先念故居紀念園位于湖北省紅安縣以南20公里的高橋鎮(zhèn),雄踞在紅安縣南部連綿起伏的山丘陵崗地之中,南與黃陂木蘭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木蘭天池自然風景旅游區(qū)隔湖相望。規(guī)劃總面積13.5平方公里,距武漢市80公里。這里山清水秀,盛夏如春,人杰地靈,是全國12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現(xiàn)在對外開放的有:-故居、-圖書館、故居紀念館、紀念園牌坊式門樓等。這里是廣大人民群眾緬懷先烈、體驗歷史、陶冶情操、催人奮發(fā)的圣地。因為紅安縣是著名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革0據(jù)地的中心,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重建地。這里誕生了兩位國家主席,孕育了223位開國將領。1985年2月,曾經在這塊土地上戰(zhàn)斗過的元帥揮筆為紅安題寫了“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xiāng)”的題詞。在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紅安人民在中國0的領導下,英勇奮斗,前仆后繼,14萬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中國工……[詳細]
陡山吳氏祠
  在紅安縣城東北35公里的中和鄉(xiāng)陡山村。為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和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兩次重修。為一組深3進、廣5間的磚木結構建筑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410平方米。庭院間隔,廊廡相連,布局嚴謹,渾然一體。正面牌樓有巨匾“家承賜書”、“吳氏祠”。屋頂均建有龍頭魚尾式飛檐,檐角掛有大銅鈴。門內右側有一精致木樓為“觀樂樓”,樓頂有彩畫《八仙圖》、《太極圖》、《大禹耕田》、《文王訪賢》、《群英會》、《漁樵耕讀》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逼真。樓檐木雕《武漢三鎮(zhèn)》,全長9米,畫面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且工藝精湛,立體感強。正殿兩旁有數(shù)米長的《百鼠圖》木雕,造型與雕刻工藝水平頗高超。祠內還有一些陶塑、石雕等。整組建筑家華,其中木雕藝術水平較高,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詳細]
7、英山烈士陵園 AAA
英山烈士陵園
  英山烈士陵園位于黃岡市城陵園大道。1956年興建,占地90畝,建有民族特色的紀念館、高大的紀念碑、高31米的六層雙六棱塔和3個亭閣。英山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碑上刻有毛澤東“為國犧牲,永垂不朽”的題詞;-“英靈永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敬題:王任重“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鐵拳,推倒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用血肉換取了中國人民的解放,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園內革命烈士紀念館,陳列著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及解放建國時期為國英勇就義犧牲的烈士們的遺物、和歷史的文字記載,王孰聞、陳衛(wèi)東、彭干臣等革命烈士的遺像及悲壯英雄歷史![詳細]
陳潭秋故居紀念館
  陳潭秋故居紀念館位于黃州區(qū)陳策樓鎮(zhèn)陳策樓村,建于清清光緒二十二年(1866),一進二重,面闊五間,硬山頂,磚木結構,F(xiàn)在的陳潭秋故居居室為原黃岡縣政府于1980年仿原貌復建。20年來,該館經不斷的擴建,已初具規(guī)!,F(xiàn)有青磚瓦房兩幢,青磚樓一幢兩層,另有接待室3間,占地面積280平方米。陳潭秋全身銅像一座,立于陳潭秋故居紀念館(故居公園)內,銅像全身站像,高3米,基座2米,形象為身著西服(中共“一大”代表照),右手持一本進步刊物,眺望遠方,對中國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心。地址: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qū)陳策樓鎮(zhèn)陳策樓村……[詳細]
9、黃州安國寺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州安國寺
  嘉佑八年(1063年),宋仁宗御賜“安國”寺名,并賜玉印一方。玉印4寸見方,印鈕為一龍首獅身怪獸,印文陽篆14字:“勅賜唐代祖庭黃州安國禪林印寶”,印側有小字,因年久難以辨認。此印造型奇特,為鎮(zhèn)寺之寶。介紹安國寺又稱護國寺,坐落于黃州城南青云塔下的寶塔公園內。建于唐顯慶三年(658年),當時建筑規(guī)模相當龐大,據(jù)傳原有房屋5048間,有撣堂街、睢陽院、春草亭、竹嘯軒、遺愛亭等建筑。寺內環(huán)境幽美,占地方圓二里,正門和后門分別在今四里涼亭和五里涼亭處。解放后仍擁有寺堂50余間,今存建筑面積約1400平方米。安國寺坐北朝南,頭山門是一古式三梁磚石牌樓,上嵌書有“勅賜安國禪林”六個一尺見方大字的巨幅匾額,大門兩旁各立石獅鎮(zhèn)守。進門有約10米深的小院落。進小院落便是前殿,系韋陀殿。過前殿又有約130平方米的方形院坪,穿過院坪則為天王殿。天王殿后有500余平方米的長方形花園,中有路直通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詳細]
10、黃州太平寺 AA
黃州太平寺
  太平寺舊址在黃州區(qū)禹王辦事處太平寺村內。太平寺在《黃岡縣地圖》上和《黃岡縣志》中早有記載:相傳是宋朝仁宗皇帝在巡視“平南重征戰(zhàn)”時,御船行至夾州(即太平寺處),西宮娘娘臨產起岸解懷生一公主,皇帝為了祈求天下太平。將公主起名為“太平公主”,并圣諭在此修建太平寺一座,還御賜《太平寺》金匾一塊,西宮娘娘還賜“玉璽”半塊。從此,太平寺聞名遐邇,香火盛極一時。……[詳細]
11、六祖廟
六祖廟
  六祖廟、卓錫泉出梅關往南沿驛道下約200米處東側有一座建筑精巧的六祖廟,西側是卓錫泉。這里流傳著一段佛家故事。六祖是指佛家禪宗六相慧能—今廣東“南華寺”的開山祖,達摩在中國的第六代傳人。相傳唐朝武則天時,禪宗五祖弘忍在湖北黃梅的東山—寺-,受徒很多,年老圓寂前他想在眾僧中選一法嗣,于是宣布要每個從僧都作一偈,并許諾:誰的偈能參透佛的要義,就把衣缽袈裟傳給誰,繼為六祖.因平時大弟子口神秀博得五祖器重,自以為六祖非他莫屬—,于是很快便作了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偈公布后,一般和尚都認為他的偈好,點破了-的方法,然而卻有二個不口太識字的和尚慧能,這時冒出來,針對神秀的偈,也請人寫了一偈艾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諾塵埃。”五祖看后,認為慧能才悟到了佛性,決定把衣缽袈裟傳于他?墒腔勰艹錾淼臀ⅲ辉谒吕锼皇莻春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后會加……[詳細]
12、水府寺
水府寺
  水府古寺建于東晉末年,原址在太白湖西廟兒咀上。其寺歷史悠久,飽經滄桑,幾遷幾廢,記載資料殘存,F(xiàn)僅存洮緒卅提重伸長寺序一篇,序中云:太白湖濱水府古剎者,東晉城宋公飛仙來梅駐錫之始地也,飛仙去后,鄉(xiāng)人修以祀之,蓋二千余年。舊址殘垣中,發(fā)現(xiàn)元朝皇慶年間斷碑一塊,碑身殘缺,字跡斑駁仿佛能辨認隋開皇廟兒咀、青蓮庵等字樣。又據(jù)前清黃梅縣志載:唐武德九年,詔沙羅咀建廟,足見水府古剎建立之久,實屬道教圣地。歷史上北方移民向南大遷,并沒有多少人在太白湖定居下來,說明太白湖之水鄉(xiāng)澤國極度荒涼,從南北朝到殘?zhí)莆宕,從金亂到宋元之間,北方難民大多逃到江南去了,成為客家人。直到明代,特別是永樂年間之后,政局較穩(wěn)定,許多人又從江南遷回到江北,在各地尋覓定居點,太白湖也開始被許多姓族看中,才有了沿湖十三姓。太白湖方圓幾十里之遙,魚肥蓮茂,資源豐富,在封建時代,湖面由沿十三姓管理,水府寺乃十三姓之公廟。據(jù)鄭公塔殘碑記載……[詳細]
熊十力故居
  熊十力故居位于上巴河鎮(zhèn)熊坳村張家灣,始建于清朝末年,一進兩幢,并排三間,中有天井,由前、后廳、兩間廂房和四間正房組成,座西北向東南,土木結構,房屋墻體底層皆為青磚,約1米高,其余墻體均為土磚。后幢依地勢高出約1米,開有一小門。1969年,其子熊世菩作為下放知識青年回故居住過一段時間。1972年因年久失修倒毀,現(xiàn)故居遺址上均由本家建有住房。熊十力于1968年在上海逝世后,家鄉(xiāng)人民將其骨灰運至故鄉(xiāng)的蛇山安葬。熊十力夫婦墓由原黃岡縣政府于1981年修,墓長4米,寬3米,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前立碑一塊。正面刻有梁漱溟手書題詞:“熊十力先生暨韓阮光夫人之墓!北趁婵逃斜贝蠼淌谟萦匏呐莆,保護范圍為30平方米。熊十力(1885—1968)上巴河鎮(zhèn)熊坳張家灣人。辛亥武昌首義,他先參加光復黃州的活動,后赴武昌任湖北都督府參謀。1917年,孫中山發(fā)動0運動,他欣然奔赴廣州投入革命。1922年,蔡元培校長……[詳細]
14、鄭公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公塔
  鄭公塔原名椿山塔,位于鄭公塔鎮(zhèn)東約300米的太白湖濱。號稱鄂東第一塔。1985年被湖北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石基磚身,高19.74米,七層八角密檐式,用10余種型號的磚和9種型號的瓦筑成。底層周長18.5米,墻厚1.05米,高3米,對角內空3.8米,成錐體形。內有三層木樓至頂,每層安有神像供祀,外墻正壁嵌有古樸花紋圖案,各層由不同式樣的琉璃青瓦鋪蓋,頂部為葫蘆形三級銅鑄塔頂,為國內罕見。銅頂由八條銅鏈系至八角,每角產吊鈴。八角垂掛著金鏈,每角懸有紫銅吊鈴,遇有微風拂過,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風鈴聲,倘若一人-這寂靜安謐的曠野中,靜聽風鈴,仿佛天籟之音。塔身青灰,約20度傾斜。因此有鄂東“比薩斜塔”之稱。此塔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年間(936—941年),明宣年間僧人行銓在原址重建,明成化三年(1467年)10月又由僧人繼壽重修。迄今塔形完整,圖案猶新,銅鑄塔頂尚存。塔頂上還長著一棵四季蔥綠的胡椒……[詳細]
15、包惠僧故居
包惠僧故居
  包惠僧故居位于但店鎮(zhèn)拱橋鋪村社廟灣,始建于清朝末年。故居背倚山崗,面臨小河,前面是上、下巴河交匯處的沖積平地,土地肥沃,阡陌縱橫。故居座西向東偏北,一進兩幢,并排四間,中有天井,前后室廳,一側有廂房,廂房前后各一臥室,天井另一側為一間長橫房和兩間臥室,正屋后有一長橫披屋,門前兩口水塘相連,一棵大樟樹聳立在水塘邊。故居為土木結構,墻體除底層為青磚外,均為土磚。包惠僧投奔革命后,故居由其兄長及侄子們居住,1958年大辦鋼鐵時拆毀。2008年,包惠僧故居修復。包惠僧(1895~1979)乳名貴三,學名道亨,別號平侯,自號惠僧。但店鎮(zhèn)拱橋鋪村社廟塆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同年肄業(yè)于北京大學文學系。1920年9月和-、陳潭秋等在武漢發(fā)起組織共產主義小組,任支部書記。1921年代表-、陳公博作為廣州代表出席0一大。1923年任0武漢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長。1925年任黃埔軍校教導師-表兼政治部主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