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內蒙古自治區(qū) > 赤峰 > 寧城縣旅游

寧城縣文物古跡介紹

福峰山遼代石窟
  福峰山,遼時稱臺香山,清為阿圭山,現俗稱-洞山。福峰山位于頭道營子鎮(zhèn)西南3公里處,是打虎石旅游景區(qū)的一部分,由主峰望兒城、福峰山和石山三部分組成。山勢雄偉,峰險洞奇,風光旖旎。福峰山高大挺拔,巍峨險峻,從東向西望去,整座山就像一只臥鳳,頭東尾西,恬靜、安祥的爬臥著。福峰山山勢有急有緩,從東南面可以直接攀援而上,其間怪石突兀,陡峰峭壁。東嶺山口處,一巨型花崗巖石,上邊分別用漢、滿、蒙三種文字雕刻“福峰山”三字,線條流暢,刀法簡練,美觀大方。在距山門不遠的平臺上,建有福峰山廟,香火盛極一時,只可惜毀于近代0,現只剩下廟的遺址。石山,位于福峰山東側,山上有遼代開鑿的五大石窟,巨石的上方為“佛爺洞”,由此沿著陡峭的石梯向北是“響洞”,它是五個洞中最大的一個,置身洞中,說笑時有空曠的回聲,響洞的右下方是“娘娘洞”,洞內有石炕;響洞的左側是“馬王爺洞”。過了馬王爺洞,向上登過狹窄的天橋就來到了“十八羅……[詳細]
2、遼中京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中京遺址
  遼中京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寧城縣大明城老哈河北岸的沖積平原上。中京是遼代的五京之一,從遼統(tǒng)和二十一年(1003年)開始,到統(tǒng)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并設立了大定府,遼代帝王常駐在這里,接待宋朝的使臣。遼亡后,金代改稱其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稱“大寧路”,明代初年在此設大寧衛(wèi),永樂元年(1403年)撤銷衛(wèi)所,從此淪為廢墟。1959年~1960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調查和考古發(fā)掘。遼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北宋汴京開封的布局制度,有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外城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00米,南北寬3500米,南墻正中開辟有門,筑有甕城,四角有角樓。自南門朱夏門到內城的南門陽德門,全長1400余米,正中有一條寬64米的大道,大道的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兩側的城墻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門約500米的大道中心,殘存一座馬鞍形土包,推測可能是市樓的遺址。大街的兩側有對稱布……[詳細]
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寧城縣甸子鄉(xiāng)黑城村西南500米,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址,蒙古語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雖然黑城因水源枯竭早在14世紀中期就已成為沙海中的孤城殘址了,但兩千年前開辟的絲綢之路的北線——居延北線,就在黑城附近通過,因而黑城仍有極高的考古價值。1976年清理出城址,分內、外城。外城俗稱羅城,呈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800米,城垣基寬16~20米,殘高1~3米,城中南部有王莽時期制錢作坊和窯址。內城在外城內偏北,俗稱黑城,東西長700米,南北寬500米,垣基寬15米,殘高8~9米,四墻開門,寬約9米,外設甕城。內城西北部有夯筑小城,俗稱花城,南北長250米,東西寬200米,垣基寬5~6米,殘高1~2米。花城出土有戰(zhàn)國繩紋灰陶片,內城有大量云紋瓦當、錢幣等,外城有漢代陶片、坩堝殘塊、錢幣、鐵器及遼金遺物。據出土“部曲將”銅印以及“白狼之丞”、“漁陽太守章”……[詳細]
4、遼大明塔
遼大明塔
  大明塔位于遼中京內城的正南門──陽德門外東側。因遼中京延續(xù)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們習慣稱為大明塔。塔高80.22米,高度上該塔僅次于陜西涇陽的崇文塔和河北定縣的料敵塔,為全國第三高塔,體積則全國第一。該塔雄渾凝重,巍峨矗立。晴日,便在百里之遙,亦可用肉眼望見。用清乾隆皇帝描寫此塔的詩句就是“自遠早見郁迢嬈”,若到跟前看一看,卻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觀者無不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壯觀、雕刻之精細而嘆為觀止,使人不禁肅然起敬。大明塔興建的具體年代,至今尚無資料。但據考古學家分析認為大明塔確為遼代所建。根據一九八二年維修從塔上發(fā)現的一塊磚上寫有“壽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幾字推斷,認為大明塔應為遼統(tǒng)和二十五年到壽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間所建。大塔為八角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總高80.22米,基座直徑三十六米,第一層大檐下塔身高近十一米,每面雕有細致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薩坐像浮雕。每位菩薩……[詳細]
5、南山根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根遺址
  時代:周南山根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寧城縣存金溝鄉(xiāng)南山根村,是周朝時期的文化遺址,屬于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遺址于1958年由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調查一批青銅器的出土情況時被發(fā)現。出土文物有男女裸像青銅短劍、狐尾形飾、鈴型器、狩獵紋銅環(huán)、銅刀、陶盆、陶鼎、陶碗、紅陶罐等物品,其中男女裸像青銅短劍的出土在青銅劍中尚屬首次發(fā)現,而且迄今僅此一件,其稀貴自不待言,同時也顯示此劍的使用者具有特殊的身份。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6、法倫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倫寺
  原為喀喇沁中旗王府札薩克家族家廟,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寧城縣大城子鎮(zhèn)政府西院。原系元臣濟拉瑪之后裔、喀喇沁部落蒙古王公的旗廟。為清代較著名的十大黃教寺廟之一。2013年5月3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2.2萬平方米,原有14幢主建筑,8幢輔助建筑。--寺最前面是一座長30米、寬20米的月臺、月臺兩側豎立旗桿。月臺后緊接天王殿,天王殿建在方形石臺基之上,單檐懸山三開間,內供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東有護神殿3間,單檐硬山式。天王殿后之東西兩側有重檐鐘、鼓樓,樓基是2米高的方形雨石臺基天王殿下北是站禪寺,建在長方形臺基之上,重檐歇山式,8開間,內供八大金剛塑像。站禪寺后是0-寺主體建筑,長31米,寬23.7米,高20米,三檐歇山構造,前辟7門,中門較大,門俱券頂。四周列柱,柱上設拱和梁枋。柱基有一米高的長方形石臺基和雕有圖案的圓形基石。門側有卷蓮鼓狀石墩,雕式精湛。檐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