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年《重修蒙城縣志》記載,棗木橋在城東南九十里,系東南界。南接鳳臺,東接懷遠(yuǎn),三縣地界相接。立有碑,民間稱之為找母橋。
相傳,有二夫婦都快到四十歲時才生下一子名叫朱山。朱家男耕女織,生活雖然清苦,但夫妻恩愛,兒子聰明可愛,一家人的小日子也算是其樂融融。
朱山剛滿三歲的時候,戰(zhàn)爭爆發(fā),朱山的父親被抓上了前線,不久便橫尸沙場。朱山的母親帶著兒子隨著逃難的人群四處漂泊。朱山母子被沖散了。離亂中,朱山被當(dāng)?shù)匾淮髴羧思沂震B(yǎng),讀書進(jìn)學(xué),二十多歲高中進(jìn)士,到江南某地當(dāng)了縣令,而且和大戶人家的女兒結(jié)為夫妻。他勤政愛民,政聲卓著,很受當(dāng)?shù)匕傩諓鄞鳌?/p>
他也有了兒子,兒子非;顫娍蓯邸K纯磧鹤,想想自己,更加思念自己母親,便決心尋找母親,他的妻子很賢惠,也非常支持他。他向上司稟明要辭官找母。上司被他的孝心所感動,上奏朝廷,朝廷準(zhǔn)許他告退找母。
于是朱山踏上了找母之路。一直找了八年,千辛萬苦,最后來到了蒙城、懷運、鳳臺三縣交界的地方。有人告訴他,在芡河邊上的一個破廟里住著一個半瘋半瞎的老婆子,成天嘴里喊著山兒、山兒。
朱山趕到破廟,終于找到了失散二十多年的母親。母子相抱,痛哭不止,圍觀者也為之動容。
原來朱山母親與兒子分散以后,一路奔逃,來到了這芡河邊上,病倒在破廟里。當(dāng)?shù)睾眯娜说木戎,她得以在破廟里茍延殘喘地活了下來。
朱山很感激當(dāng)?shù)匕傩諏δ赣H的活命之恩,就大擺宴席三天,款待當(dāng)?shù)匕傩。他又看到芡河上無橋,兩岸交通不便,就購買了上好的棗木,在芡河上修了一座大橋。
為了褒揚朱山的孝心,人們就把這座橋稱為找母橋。